5個人裝作等候做實驗的人,這時來參加實驗的一名大學生走進了實驗室,當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時,他便坐在第六個位置上。
於是,實驗正式開始,阿希拿出兩張畫有豎線的圖片,一張圖片上面有三條線段;另外一張圖片中有一條線段,他要求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比較線段的長度,並指出等長的線段。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此次實驗一共進行了18次,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當前5個參與實驗的人,一致認為其中有兩條線段是等長的時候,於是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開始迷惑了,最終的結果是有33%的人受到了從眾影響,有76%的人至少受了一次性的從眾影響,只有24%的人沒有受到從眾影響。而按照正常思維,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阿希的實驗讓人們都感到吃驚,誰誤導了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阿希,還是參與實驗的人?圖片還是線段?心理學上認為都不是,而是人們習慣性的從眾心理。實驗中前5位實驗參與者用錯誤的答案,影響了第6個人最終作出的判斷,進而引發出這種錯誤的認知。從影響力角度而言,這便能夠讓試圖影響他人的人,利用這種心理來有效地影響他人。
對此,心理學家指出,當一個人在一種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環境下,認知通常會以多數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