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缺口還大的嚇人。
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秦天和歐陽他們都知道,雖然糧庫當中沒有了糧食,但是普通的平民當中還有餘糧。尤其是原先屬於光復軍的一百多萬的“老人”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著三年以的儲備糧。很正常,末日裡餓怕了,糧傘自然是越多越好。
第一個命令,秦天下令徵收平民家中的餘糧。每個人只留下半年的口糧,其餘的糧食全部按照市價收購。當然這個市價是之前的市價。
第二個命令,就是後來者糧食管制了每個人每天僅僅能夠獲得六分飽的糧食。不過就算如此,後來的幾百萬平民已經幸福的不得了了。在膠東半島,他們能夠吃個五分飽就已經走過年了。而且面說了,糧食的配給一直到夏糧收穫前都不變。很多人都從自己的嘴裡省下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糧食。
按照他們的想法,冬天餓一點沒關係,反正冬天又不怎麼幹活,多喝點水就飽了。但是秦天可不行,肚子裡沒有糧食,也就沒有力氣,到時候沒有力氣怎麼開荒?
除了住所、糧食,還有燃煤。
棗莊地區不缺媒,但是缺挖蝶的人。
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之前儲存下來的那此煤礦早就用光了。每天的開採量,堪堪和消耗量持平。
突然多了幾百萬人,而且居住的條件不好,對煤炭的需求量就更大了。
沒辦法,秦天只好開啟了幾個封閉起來的煤礦,然後把一棒子把俘虜扔進去,全力挖煤。
除此之外,秦天他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畫分聚集點的修建方案、挑選特殊人才、揪出罪大惡極之人、準備來年的種子器械、準備足夠的水泥鋼筋……
孫濤忙的皮包骨頭,秦天也是腳不沾地。整個人猶如足了發條,每天在各個辦公室之間奔走著。
雖然忙了點,雖然累了點,但是秦天他們沒有一句怨言。誰都明白,只要挺過這個冬天,等待天氣轉暖的時候了現在還是巨大累贅的幾百萬人口,就是最寶貴的資源。就是光復軍再一次飛速發展的發動機!
秦天他們在忙,西北方面也在忙。之不過他們不是忙著發展,而是忙著抵抗喪屍大軍一波比一波猛烈的進攻。
作為人口最多,接近一億;地盤最大,將近中國領土面積的一半,實力最強,擁有三千多萬大軍的的西北軍政府。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三千多萬大軍,有兩千萬調集到了西安地區。在他們的面前,是將近三十多億的喪屍大軍。
如果不是雄厚的軍事技術的支援,一百比一雙方對戰比例,絕對會把眼前的城牆輕而易舉的推倒。
函谷關。
西安的東大門。
函谷關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由秦國所建。“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崎山,西至澠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關隘地處深險谷地,地勢險要,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所謂“車不方軌馬不併轡……”。而且由於這段黃河流域丘巒起伏,有中條山、情山等阻斷,函關谷底成為附近地區唯一東西方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為軍事要衝。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物件,包括唐代安史之亂,甚至抗日戰爭等。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剁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80餘篇。末日前的函谷關早已變成了旅遊景點,已經不復軍事價值。現在的函谷關,是在原來的關口之後十公里處重新修建的。
雖然不是原先的位置,但是新函谷關的地勢更加的險要,更加易守難攻。原來的函谷關雖然“車不方軌馬不併轡……”但還有道路能夠透過。現在的函谷關乾脆封死了一切可能透過的道路。在現代化兵器的轟炸下,函谷關周圍的大山,幾乎都成了九十度甚至超過九十度的“懸崖”。
可就是如此雄關,現在也到了搖搖欲墜的時候。
幾千萬喪屍軍團當中就有了九級的喪屍皇。
三十億,可以想象,指揮這三十億喪屍的頭領是什麼等級。
中科院的專家們猜測是高階十級喪屍帝,也有人說這隻喪屍已經超過了現在制定的十個等級。
但也都是猜測而已,誰也沒有見過這隻隱藏在三十億喪屍大軍當中的喪屍頭領。
雖然沒有親眼見到過這隻等級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