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養老育幼,擔負國家大任?他憂心呼喚,提出他那“教子嬰孩”、“嚴管才是深愛”的至理名言。要早教、嚴教,加大知識投入,淬礪他們艱苦剛毅、知難而進、做事竟成的崇高氣質,為子女前程、家庭幸福、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負起責任。
博士父母艱苦奮鬥的精神,遠見卓識的智慧,教育子女的策略及方法,可做為天下父母的楷模。博士姐弟謹遵家訓,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力求上進,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九博士的父親說:“像我們這樣極其平凡的人,都可以取得成功,那麼其他人,只要肯付出相同的努力,必定有所成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讓我們一起走進九博士的家鄉,品味博士父母的酸辣苦甜,回憶歷史的風風雨雨,追尋他們的人生歷程。回顧他們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探討這個四姐弟之家的教子之方,對於當今的獨生子女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閒來翻開此書,你不僅會被主人公大半個世紀曲折離奇的人生故事所吸引,也會為他幾十年稟承母訓、篤信忠厚、踐行理想的純良品格所感動,更會為其家庭和睦、夫妻攜手、子女傑出而驚歎!面對這個光怪陸離、充滿誘惑的世界,如何堅守做人的信念;在這個高速發展、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又怎樣練就做事的本領,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楊家的成功之路為我們做了闡釋。
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路,是最成功的路。
編者
2008年4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一章 幼年得寶(1)
(1928—1941年)
1�神仙傳說
到博士的老家訪問,鄰居傳說:生活在他家裡的人,命大福大,有守護神日夜保護。有人親眼看見,穿黃色盔甲的大仙,在視窗守衛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楊家教子成材,取得一門九博士的成就,功在父母。根在哪裡?追其淵源,他成功的第一因素是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成功之路的起點,始於原籍,他們的根是山東省定陶縣。地處魯西南,位於黃河下游,有一望無際的平原。此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稱陶丘,又名濟陰,以製造陶器出名。
古有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縣,流向東北,平緩地經過此地,注入渤海,特別適於行船,沿河興起了幾座城市,名稱多帶“濟”字,如濟寧、濟南等。古濟水的支流菏水,經邗溝,溝通了泗水、淮河、長江,陶丘是古濟水的“咽喉之地”,在沒有鐵路的春秋戰國時代,它曾為中原水陸交通的樞紐、商品的集散地,長期商賈雲集,一時發展成為“經濟都會”,《史記》稱為“天下之中”。
它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相傳黃帝的玄孫——堯曾在此地,建立陶國,因此古代帝王堯,又稱陶唐氏。周朝初年,分封諸侯,武王六弟振鐸封為曹伯,建立曹都陶丘,公元前487年為宋國所滅。在《詩經》中,有曹國民歌(即曹風)四篇。曹國與魯國本是近鄰,兩國又是同宗,古代文化一脈相承,深受孔子思想的影響。戰國時,越國大夫范蠡棄官經商,遷至陶丘,改稱陶朱公,19年間,三致千金,定居於陶,因此陶丘改名定陶。秦時置定陶縣。
漢朝以後,黃河多次決口,擠佔了古濟河水道,旱澇交替,多災多難,考驗了當地居民,使民眾具有吃苦耐勞、忠孝仁義的民風,富有源遠流長的儒學文化傳統。《隋唐演義》中的瓦崗英雄、《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聚義地點就在附近,距此不遠。他們以正直、勇敢、仁義和忠孝名揚天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歷史上奏出一曲曲雄壯威武的凱歌。
定陶縣城東北八公里,有一村莊名叫後楊樓,那裡是博士的老家。這村多為楊姓,據《楊氏家譜》記載:楊姓始祖於明朝永樂二年,由安徽省合肥遷來,先到汶上縣,五世祖在後楊樓落戶,七世祖明勝,曾為明末進士,官至儒學訓導,到九博士為二十一世。十五世以後,其祖人丁不旺,多世單傳。他家人少地多,是村中的“大戶人家”,有良田百多畝,房屋數十間。前輩老人既務農,也崇尚文化,代代有讀書之人,可以說是耕讀世家。
這個耕讀世家的後代,為什麼取得了九個博士呢?筆者問過多人,眾說紛紜,竟然有人神秘地說:他家有“守護神”。對這個傳說追根求源,隱含多少玄機?如何巧解其中之謎呢?
想知道“神仙”的傳說,就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十八世祖楊宜純,命運很苦,出生後六個月的時候,其父允真就因病去世了。由於接連發生喪事,家中失去了頂樑柱,他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