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中華民族,文脈相續,炎黃子孫,血脈相連。當此國泰民安之盛世,兩岸同胞隔海相顧,思親追源,盼統期歸實乃共同心願。曹州諸多鄉親賢達,雖久居海外,然心向故土,於祖國建設和統一大業多有建樹。楊正民教授正是其中楷範。
楊氏正民,祖籍山東定陶,出身寒微,幼年即遭逢戰亂。倭寇鐵蹄之下,鄉民生靈塗炭。先生弱冠,被迫顛沛流離,背井離鄉,輾轉皖豫陝川,隨後因通訊蒙冤,隻身抵達臺灣。客居異鄉,飄萍難寄,無奈又全家漂洋過海遷至巴西。數遭坎坷,歷經磨難。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攻難克險,不廢求學之願。寒窗苦讀之功,亂世歷練之效,終成博學鴻儒,先生學有所成,久執巴西利亞大學教席,教書育人,惠澤學子,桃李遍天下。而且齊家有道,教子有方,竟一門育出九博士,實在難能可貴,堪稱佳話。先生博學開明,格物致知,俱謹慎入微。移居海外時,幾乎赤手空拳,面臨艱難困苦,始終秉承為父之責,教子成才,孜孜以求,絲毫不敢懈怠。每每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之不倦,方得博士滿門。箇中經驗,彌足珍貴。先生熱愛祖國,情注桑梓,尤其心繫教育。曾敦其姻親王氏永慶,慷慨解囊,設立專項教育基金,在國內興建明德小學。家鄉菏澤分享其惠,受益良多。懿行義舉,功在當代,利及後世。
陳氏先俊,乃正民公之同鄉良友,與先生音信互通,多有了解。對先生道德學問感佩至深。陳氏耕耘教壇數十年,退休賦閒後,即謀為先生立傳。數年來不避寒暑,遍訪知情,廣徵素材,秉筆直書,撰成洋洋數十萬字鉅著。將先生坎坷之人生經歷,宏富之育子經驗,展露得淋漓盡致,幾至催人淚下。對於弘揚先進,激勵後學,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功莫大焉。
書將付梓,囑予為序,餘深感花甲老人篳路藍縷之精誠,嘔心瀝血之勞頓,其情可嘉,其事可勵。故不揣淺陋,慨然賦之,意在揚傳主之功德,彰作者之志行也。
是為序。
金錦作序者現任菏澤市副市長,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兼任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
2007年10月30日
序二
“滿門博士”的背後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經典為中心。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個“仁”字。什麼是仁?“博愛之謂仁。”既然博愛,人就不能只關心自己,也要關心別人,所以知識分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必須對社會人群——也就是天下國家有貢獻,才算完成人的價值。
那麼怎樣從個人一下子跳到天下國家了呢?做得到嗎?其間是有程式的,不是隨便可跳躍、躐等的。
《大學》起頭就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大學之道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修齊治平”。
從格物到修身這一長串過程,都要自己去修持,自己這個“身”是個載體。但是從自身延伸到更大更廣的人群,其間有一箇中繼站——家。因為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組織家庭,生兒育女等於自己生命的延長,也就是人群生命的延續。
家庭最重要的任務是撫養和教育子女。子女成材,消極的,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積極的,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
養育子女,當然先要愛他們。但是不能溺愛,養之外,也要教。“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教育的內容,讀書自然是重要的一部分,“小兒輩不當以世事分讀書,當令以讀書通世事。”但讀書不僅能增進智慧,也同時能砥礪人品。“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清白,是人格上最大的財富。有這樣的人格,也才有可能謀求物質上的財富。
如果以上的說法尚能言之成理,那麼楊正民教授的這半生,無論是作為一位父親,一個公民,還是一位知識分子,他的生命都是充實的,有價值的,也是成功的。因為不僅他自己對社會人群做出了貢獻,也把子女都教養得出類拔萃,跟隨他的腳步,繼續為社會人群提供服務,甚至可能比父親的貢獻更多。
楊教授滿門博士,如果不是奇蹟,也絕對少見,這是大家所讚賞和羨慕的。不過我勸世人,不要目眩於那些博士頭銜,而忘了它背後的真正意義。當年,楊教授伉儷移民海外,幾乎是赤手空拳,在艱難困苦的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