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進攻的步伐。
原以為漢人綿羊一般好欺負,是手到擒來的,可是他們錯了,在對南宋的進攻當中,足足讓他們的兩代可汗相繼離世,蒙古人最終征服了漢人,但漢人卻也讓他們付出了血的代價。
看人看似被征服了,蒙古人記恨漢人,把他們視為最低等的動物,甚至連牲畜都不如。漢人被打壓下去的熱血再次沸騰起來,蒙古人的屁股還沒坐熱,元朝還沒有一百年,就被明所滅。
自古以來,漢人是最恭順的民族,卻也是最血性和最不屈的民族。一旦有情況發生,屈辱達到了臨界點,聚眾鬧事佔山為王那是常有的事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有作亂不迅速遏制,就會烽火連城蔓延全國。
防洪之術,不在於堵,而在於疏,治民亦是如此,陸炳不希望自己掌握軍政大權後,在這段特殊時期對自己同民族的百姓進行打壓,因為這種血性是好的,起碼還證明這個國家有真正的男人存在。陸炳知道,不到一百年多後,清朝會入關,他活不了這麼久,雖然希望有能力改變歷史,但卻可能無法改變這一切的發生。陸炳知道自己也不過是個歷史長河中的流沙,但那時候才是漢人真正血性滅亡的時候,這讓陸炳感到荒涼和悲哀。
滿清透過同化,奴化,剃髮,以溫水煮青蛙的辦法,慢慢地把漢人的血性給消磨殆盡了,真正的勇士都被殺了,剩下的也在隱忍中死去。說句好聽的是滿清最終被漢人同化,可說句不好聽的,那邊是“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至於漢人何時能夠再度燃起鬥志,陸炳不知道,起碼他穿越前的那個社會,華夏巨龍依然在沉睡。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堅韌的漢人也是聰明的漢人,外戰外行,內戰內行,自己搞內鬥那是經常有的事兒,打起自己人也比打誰都狠。所以陸炳沒有大規模調動各地衛所的部隊去邊疆或沿海守衛可謂是明智之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接二連三的起義戰事卻迅速被當地守軍鎮壓,也證明了陸炳猜測的準確。
第七十五章 大漠
京城三大營是永樂皇帝朱棣建立的,乃是國家陸軍力量的精粹,除了五軍營有一部分是各地衛所和備操軍輪番進京,實行“番上制”以外,其他兩大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則是常備軍。
軍隊之中,老兵是財富,不光可以傳授新兵作戰經驗,更能在關鍵時刻穩住陣腳。而且老兵雖然性子痞了一些賴了一些,某些老兵還有些怕死,但總歸大多數還算忠誠,對部隊也有感情。
軍隊之中多有這種老兵新兵的傳承,而新兵伺候老兵,給老兵洗衣服洗裹腳布這是亙古不變的事情,俗稱為規矩。而作為國之精銳的三大營,卻曾經有過斷茬。正統年間,大太監王振蠱惑皇上朱祁鎮御駕親征,與土木堡三大營幾近全部折損,共有二十餘萬人死亡,記載資料書之百萬之眾,想來加上隨軍民夫和後勤部隊,人數也相差無幾啊。
正統末景泰初,京城保衛戰,于謙帶領留守京城的三大營預備軍打贏了對瓦剌的戰役,趕走一代霸主瓦剌的也先之後,于謙做出了一個決定,解散三大營,把剩餘不對混合編排,以團練為單位,此乃團練制。
到了朱祁鎮奪門之變,把弟弟朱祁鈺趕下皇位,自己奪回大寶之後,團練制也走向了滅亡,三大營重新恢復。經過幾次編排,不管是在戰鬥力上,還是軍旅風氣上,三大營都不復當初。
不過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很強,還是國之重器,是保衛京師保衛皇上的主力部隊。比起各地的衛所來說,差的不是一兩個檔次,即便是面對裝備精良的陸炳私軍,以及有陸炳資助的山東響馬蔡龍羽部也不相上下。
三大營除了留了適當的人守衛京城以外,主力部隊被陸炳安排著向古田進發,以平息古田暴亂。
至於葉爾羌汗國方面。陸炳則暗自犯愁無兵可用,無奈之下只好讓自己山東的兵馬出征。對此夢雪晴持反對意見,認為這般一來不光暴露了實力,更可能因此消損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軍事力量,即便是最後打贏了,也不過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亦或是兵不成兵難成大器了。總之即便全須全尾的回來。這些兵也不會留在陸炳手中,還是會被朱厚熜以這樣活著那樣的名義收編。現在朝廷沒辦法只能讓蔡龍羽管著,蔡龍羽受夏大德的制衡陸炳的操控,可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只怕這支不姓蔡也不姓夏更不姓陸,還得姓了國姓朱。
陸炳只說了一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於國之大任前。私利若鴻毛爾。”
蔡龍羽和李祥的情況不同,蔡龍羽是響馬,是真正的土匪,相比之下李祥只能算得上流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