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中畫了一個向外張望的人,為了易於辨認作者還在那人的帽子上描下了自己的名字。大多數時候,人們是靠推測加以辨認,或借鑑當時的推論進行辨認。瓦薩里的《著名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家傳》的第二版中起裝飾作用的藝術家的肖像木刻畫(是由德國雕刻師克里斯托弗?克廖拉諾按照瓦薩里的要求所刻)就是鮮明的例子。比如,從馬薩喬的木刻畫中可以清楚看出,瓦薩里認為馬薩喬在布蘭卡齊小教堂中的壁畫《貢金》中那張黝黑、悶悶不樂的臉是他的自畫像。這一點已基本被世人接受,但瓦薩里也有出錯的時候。他以安德烈亞?達?菲倫澤在新聖母瑪利亞教堂所畫的《狂歡的教堂》中一個形象為模型繪製了契馬布埃的畫像,但畫中人身上戴著“嘉德勳位徽章”,幾乎無疑是一個造訪義大利的英國人。
第一位習慣在畫上加上自畫像的畫家是菲利波?利比修士,在巴拜德利祭壇畫中的人群中向畫外望的人就是他,該畫原先放於聖靈教堂,現藏於盧浮宮。該畫作於1437年,畫中的利比三十出頭。在完成於1447年的《聖母加冕禮》中,他又相應地老了幾歲,在畫於50年代的《聖史蒂芬的殉教》中的自己又老了幾歲,該畫藏於普拉託大教堂。在這些畫作中,他是一個圓臉的修道士,面板黝黑,突出的耳朵有些滑稽。他的耳朵已成為某種符號,成為他外貌的一大特色。在他斯波萊託大教堂墳墓上雕刻而成的頭像上,他那一對招風耳十分明顯。這個頭像是在約1490年置於其墓上,那時距離利比去世已有20年了,但他那雙大耳朵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安德烈亞?曼特尼亞是另一位喜歡在作品中留下自畫像的中世紀畫家。他用單色畫法所作的鼓鼓的、眼神憂鬱的臉出現在結婚臥室中飾有逼真畫像的壁柱上,該臥室位於曼圖亞的貢扎加城堡中。自畫像令人耳目一新,描繪了藝術家陷入遐想時的樣子。《聖堂的推薦》(藏於柏林)裡那個從暗處向外張望的年輕人也是作者的自畫像。該畫與他1454年與威尼斯畫家喬瓦尼?貝利尼的妹妹尼科洛斯?貝利尼結婚一事有關。貝利尼自己作的《聖堂的推薦》在構圖上與曼特尼亞那幅幾乎一模一樣,而貝利尼的畫的右邊有兩個人在觀望,一個還是曼特尼亞,而另一個則是貝利尼。兩人作品中聖母的原型很可能就是尼科洛斯本人。這些形象的一個共同點是——嘴部都帶有向下彎曲的曲線,這一特點同樣也出現在瓦薩里那本書中曼特尼亞的木刻肖像畫裡。
到80年代早期,即列奧納多創作《博士來拜》的時候,這種自我肖像畫法已成為一種習慣。在佩魯吉諾的壁畫《聖彼得接受鑰匙》中的一排人物裡有一張醜陋的臉就是他的自畫像,因為那張臉與藏在佩魯賈的貨幣兌換協會中確定是他的自畫像(作於1500年)極為相似。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許多壁畫中望向畫外的那張英俊瀟灑、黑眼睛的臉無疑就是作者本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博士來拜》(4)
將藝術家本人畫進作品裡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個人身份的自信的表達,最重要是對個人地位的表達。他可以將畫的“捐款人”或委託者的面容畫進作品裡,同樣也可以把自己的臉畫進去。透過採用“起到媒介作用”、向畫外張望的姿勢,藝術家實現了列奧?巴蒂斯塔?阿爾貝蒂所稱的“講解員”的作用。阿爾貝蒂將某些繪畫歸為“故事類”,即歷史性或故事性的題材,這類畫必須是表現了一個場景或一起事件,而且畫中必須有多個人物在場。他認為作者的自畫像是這類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分。他說:“在故事性作品中,應該有人告訴我們畫中發生了什麼,或者揮手讓我們看畫。”'204'列奧納多那幅繪有眾多人物的《博士來拜》是故事性作品的經典例子,表現了帶有典型戲劇性的場景或故事。人群邊上那個年輕人完全起到了阿爾貝蒂所命名的“講解員”的作用,他的位置與波提切利畫的《博士來拜》中身體轉向畫外的一個年輕人完全一樣,那個年輕人也被認為是作者的自畫像。波提切利為新聖母瑪利亞教堂所作的《博士來拜》要比列奧納多早幾年完成,列奧納多肯定知道這幅作品。
臉部的比較似乎也能證明畫邊上那個人就是列奧納多。畫中那張臉與韋羅基奧的《大衛》的臉、與菲奧拉萬蒂那頁紙上年輕人的臉,以及與觀察透視畫繪圖器的年輕藝術家的臉都有幾分相似。而且,為《博士來拜》所作的多幅鋼筆畫習作(藏於盧浮宮)中,有一個身材高挑的長髮年輕男子,他與《博士來拜》中任何一個形象都不相符,但那人轉身的姿勢表明他可能是作者早期為繪製“講解員”而作的習作。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