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非常喜歡聽老人的背誦,一字一句地全都牢牢記住。從前,他甚至聽不懂樵夫們彼此交談時使用的俚語,也不願聽牧童們的竹笛和山歌,可現在,他一聽老人開口,就明白他在說什麼。
他記得最清楚的幾句話是這樣——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就是從這幾句話裡,他明白了“長生不死”的道理。
唯有忘掉生死,才能不死;忘掉自己是一塊木頭,才不會重蹈夥伴們被砍伐蹂躪的命運;忘掉世界和時間,才能掙脫時間枷鎖,成為一個自由的靈魂。要做到以上那些,必須藉助於“上善若水”,即大地上的水源。然後,要尋找到自己的根,有根,再有水源,便“歿身不殆”,即“擺脫生死,不生不死”。
於是,他做到了,由一塊木頭產生了人類的思想意識。再經過數千年的修行煉化,終於成了眼前的模樣。
在嘉斡上師的描述中,對那老人的外貌言之甚少,但林軒第一時間就明白了那老人是誰。
典籍中有這樣一段話記載那老人——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那是中國大陸上下五千年中唯一真正智者,連儒學家孔子都曾在他門下求學。
嘉斡上師在身為木材的年代,正是因為受到了那老人的教化,才開啟了一棵樹的智慧,成為“不生不死”之身。這種際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三十章 水晶球
“我在這裡,日夜思索生命的秘奧。”嘉斡上師直起腰來,慢慢地打了個哈欠:“你知道,極物寺一直以來就尊重瑪尼石,朝拜者送來的石頭,僧人們總會小心儲存。這些石頭上帶著信仰的力量,彙集在一起,具有說不出的魔力。正是因為有他們的支援,我才能在最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坐,我來跟你講講與瑪尼石有關的事——”
他的聲音非常蒼老,而不是之前在駱原那裡時的孩童之聲。
林軒沒有反駁,恭順地坐下,學著嘉斡上師的樣子,脫掉鞋襪,把雙腳也放進水裡。
他腳底的面板非常敏感,剛一入水,就感覺水窪裡的水非常溼滑黏稠,與普通的水完全不同。並且,水裡有某種長蛇狀的東西遊來游去,幾次擦過他的腳踝,使他毛骨悚然。
“人類用文字和圖畫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但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間隔時間往往長到無法想象的程度,幾萬年、十幾萬年、幾十萬年乃至於幾百萬、幾千萬、幾億年之間。當然,時間長度是無止境的,所以科學家用‘無限’符號來表達那些完全未知的東西。在這個間隔中,一切文字與圖畫都被歲月磨蝕乃至消亡,唯一能夠留存下來的,就剩下思想。思想是無形體、無實質的,唯其無形,故不會被歲月侵蝕,才得以永恆留存——這就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真理。”嘉斡上師說。
林軒不自禁地心悅誠服地點頭,因為這段話說的正是“伏藏”存在的原因。
“伏藏”傳遞的是思想的真髓,以心傳授,以心保固,故萬年長新。
“我的使命,是表達展示而非傳授教化,真正的‘伏藏’正是如此,展示給後人看,卻不必假手於文字解釋,讓後人憑藉自己的真心,去獲取其中的無上奧妙。世間任何一種宗教的傳承,其至高境界,全是以‘伏藏’的形式代代相傳。”嘉斡上師說。
林軒思索了一會兒,低聲問:“上師,古代人留下的巖畫,豈不就是隻留圖形,不著文字?真正有機緣的人,就能從或抽象或具象的圖形裡獲得古人智慧的真髓,將那個年代的文明思想完整地承託下來。巖畫,也可以說是一種‘伏藏’,對嗎?”
嘉斡上師點頭,雙腳在水中攪動,水花模糊了盤蛇的圖案。
“請上師更進一步明示。”又過了一陣,林軒再度開口。
“我要展示給你看,那些影象是我從未見過的,無從捉摸,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