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0頁

大概是到了下午一點鐘左右,太液池和清涼殿都佈置的差不多了,教坊司的歌姬舞姬樂師們也全副盛裝的出現在鏡頭前,不過有些人站在殿外,有些人則進入殿中。了讓老百姓們也能看懂這其中的講究,被陳墨邀來做禮儀顧問的廖大人在主持人的詢問下開口解釋道:&ldo;按照朝廷禮制,行大宴儀的時候,教坊司要設九奏樂歌於殿內,設大樂於殿外。這麼安排主要是因為大樂和樂歌在職責上就有所不同。我們華夏被稱為禮樂之邦,所謂禮樂,指的就是……&rdo;因為宮廷賜宴直播組的人數眾多,責任重大,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陳墨和張臺長、王儲盛導演、程頤歌導演特地開會討論,決定把直播組分成四個小組,一組由張臺長帶領,負責統籌全域性把控基調,畢竟張臺長是四人當中唯一一個有直播經驗的老導演;一組由陳墨帶領著在周圍四處閒逛,在不違背宮規的條件下儘可能的多拍一點&ldo;內幕&rdo;和前期籌備的東西,另外兩組則由王儲盛和程頤歌導演領導,這倆人是陳墨向組織上打報告特地請過來的,一個負責拍攝歌舞表演的鏡頭部分,一個負責拍攝陛下和群臣百官互動的禮儀等等。這主要是考慮到了王儲盛王導在執導歷史劇時最為擅長拍攝君臣互動,往往三言兩句就能達到心照不宣的效果,所謂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就是這個意思。至於程頤歌導演……對於鏡頭語言,尤其是色彩的把控簡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當年就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以顏色記錄華夏》,紀錄片裡頭基本上啥說教的內容都沒有,就是各種不同的顏色對比,仙到不行不行的令人感覺到觸目驚心的唯美畫面,紀錄片一出世,愣是讓那些連方塊字都看不懂的歪果仁們自覺看懂了華夏文化,被封為教科書一般的鏡頭大師。陳墨請程頤歌導演來拍攝宮廷飲宴上的歌舞才藝表演部分,要的就是程導對於鏡頭和色彩的把控,他準備把這次的皇宮賜宴也拍的美輪美奐,爭取把全國觀眾鎮住!禮部廖大人跟著的就是陳墨這一組,考慮到宮規嚴謹,廖大人可以盯著陳墨這一組人別隨便亂拍,同時在尚寶司的指引下為廣大觀眾講解那些陳設擺件的歷史由來,以及為什麼要這麼擺。讓宮廷賜宴開始之前就已經守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老百姓們嘖嘖稱奇,可算是明白了宮裡頭安排宴會座次時,陛下的御座為什麼要放這,太子殿下和諸位郡王的座椅為什麼要面向那,原來只有朝廷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在殿內吃東西,五品一下的都得坐在偏殿(廖大人在此處還特別講明,百十年前五品以下的官員赴宴時都得坐在殿外,如今是陛下仁厚講究人權,覺得這麼做有虐待臣子之嫌,才改殿外為偏殿)。饒是如此,也讓觀看直播的百姓們唏噓不已。平常瞧著那些當官的一個個威風的不行,沒想到還有這麼遭罪的時候。這天寒地凍的,參加個宴會連正地方都不讓進,還得擱旁邊帶著……看來當官的也未必就比老百姓活的自在。大過年的還得這麼折騰。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大明朝的官兒也忒多了!一個太和殿都坐不下了!那得多少人啊!電視機前的觀眾們正吐槽呢,便有宮人飛報皇帝陛下和諸位大臣已經從太廟回來了。於是陳墨和導演組的人立刻在尚寶司的安排下各就各位,而後便待吉時。這期間又過了兩個來小時,估計皇帝陛下和文武百官都去沐浴更衣了,畢竟剛從太廟回來。祭祖祭拜的煙熏火燎的,總得收拾一下才好上電視……於是直到晚上六點鐘,這皇宮賜宴才算是正式開始。按照明制,皇宮賜宴開始之前,還得由儀禮司的官員當殿奏請皇帝陛下升座,皇帝陛下才會從後邊走出來。這前前後後的形式因為沒有皇帝陛下本人配合,陳墨和直播組的人都沒親眼見過。這一點倒是跟電視機前的觀眾們一樣,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只聽大殿外面的大樂奏響,編鐘銅磬之聲浩浩湯湯,身穿龍袍的皇帝陛下走入殿中。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們大多數是頭一次聽到朝廷飲宴時的禮樂,一下子就被那些編鐘磬鼓的奏樂之聲震撼了,文學素養高的人大概能反應出很多描寫禮樂盛會的詩詞文章,一般人就只能想到&ldo;哇塞,好莊重好嚴肅啊,真他媽的太好聽了……&rdo;待皇帝陛下升座以後,就是鞭炮鳴響,這一回是皇子、親王等人上殿,而後才是文武大臣。其中四品以上大臣立於殿中,五品以下大臣立於殿外。然後百官見禮。之後才是光祿寺的大臣進入殿中,外頭悠悠然又響起編鐘銅磬演奏的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