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一些貨量。這生意動靜可大,我手頭可沒那麼多銀錢來作週轉。”
看他眼中熾熱,就知道其實是很希望接下這生意。這四年來,張三旺和所有江南鹽代一樣,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儘管清廷設了厘金局,要在他們身上抽成。可沒有損他們的大利。鹽代和其他商代一樣,有價格極廉的英華商貨支撐,抱著以和為貴的心態,他們也樂得付一些“買路錢”,換得商貨通行四處。
王之彥道:“少銀錢沒什麼,南洋米業可以用銀錢入份子,也可以透過南洋銀行給你放貸錢,年息一分九厘。”
前者是鹽業生意的老套路,現在張三旺的生意,還有兩成是新組的江南鹽業的份子。而後者則是新法子,張三旺心頭一喜,能給他們江南人放貸了?年息才一分九厘,江南民貸最低都是一年三分。
王之彥點頭:“沒錯,你們江南商代現在不僅可以在龍門的各家銀行辦貸,還可以在銀行和票行辦銀票和匯票。”
張三旺喜上加喜,銀票也就是銀行券,各家銀行所發,匯票則是行間結算。之前這些業務,都只針對英華商家,對他們江南人可不開放。他作生意時,王之彥對他可以用銀票匯票結算,他對下家卻只能現銀交割。如果他也能開銀票和匯票,跟下家都免了來往現銀的麻煩,那可是極大的便利。
張三旺恭謹地再問:“先生您看,我是繼續用福興銀行呢,還是選其他銀行?”
王之彥的真正東家是盛良鹽業,在福興銀行有份子,所以鹽代早前都將現銀存入福興銀行。但說到具體生意,王之彥身為最早進入江南的工商人士,也有自己的一番生意。各家銀行都在拉現銀存單,保不定王之彥是想讓張三旺換銀行。
王之彥搖頭:“無所謂了,之前兩院剛核定過了《銀行法》,開始推聯票,這種聯票在哪家銀行都能兌付,最適合你們這些作小生意的。”
聯票……
張三旺沒太懂,思緒也被後一句話拉住了,小生意……自己加上下家,每年十幾萬兩的流水,在王先生眼裡也就是小生意,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啊。
在石門縣人眼裡,張三旺是個了不得的大人物,而在王之彥眼裡,他也就是個普通的渠道商。當然,在江南行營的眼裡,江南鹽業,也只是一個小角色,而到了英華朝堂,跟佈局全國的金融新制相比,江南也只是地方一角而已。
聖道九年四月,《銀行法》在英華施行,一種叫做“聯票”的小額定額銀票開始在國內流通,江南行營也釋出了《銀行法江南條例》,將其推入江南。這種印刷精美,紙張厚韌,絕難仿製的銀票,分為一兩、十兩、百兩三種,屬於見票即付的不記名通用銀行券。這看起來像是元明時的錢鈔,但背後的運轉機制卻大不一樣,這是國家牽頭,民間分責,上下一體推動的信用貨幣。
這種銀票是英華銀行聯合所有民間銀行推行的,初發五千萬兩,與各銀行的銀票匯票業務並存。英華銀行要求所有民間銀行在英華銀行存下兩千萬兩現銀,以備現銀不足以兌付時,可由英華銀行匯票進行轉兌。
民間銀行欣然接受這一法令,根據法令,英華銀行將退出民間業務,作為一家管銀行的銀行存在。
這項法令是計司早在幾年前就擬定好的,但因為各業蓬勃發展,對銀錢來往的狀況一直掌握不足,心裡沒底,沒有機會實施。眼下趁天災四起,工業勃發的關口,以金融改製為門,進行國家經濟的整體調控,正當其時。
而在江南,資本大潮隨著這項法令的頒佈,聯票的推行,轟然湧入,將原本商貨殖民的步伐,進一步推動到資本殖民的階段。之前幾乎所有商代都仰賴英華資本週轉,而現在,聯票的流動,將更多江南銀錢,捲入到了英華的各家銀行,由此命脈也交到了英華金融的手中。
這是江南大潮的第一步,在李肆前世,歐羅巴列強從資本層面侵蝕華夏,都是以這一步而入。買辦之所以會成為買辦,完全為列強效力,是因為他們欠列強各家公司的錢,是因為沒有列強各家公司提供週轉資金,他們就無法作生意,無法討生活。
現在,江南商代,甚至江南商代的下家,那些來往於鄉間街市,將各項商貨組織起來,或外賣,或內銷的商人們,他們也成了這樣的買辦,他們都得靠著英華資本活著。
這還僅僅只是商人的一面,在另一面,不止是江南商人,連英華商人都開始感覺到,他們漸漸難以主宰資本,一個新的怪獸正在崛起,正蹲在了他們的腦袋上,把他們變為下家,他們還得仰受這頭怪獸的鼻息,這就是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