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5部分

守路線,但見黃石的主意既然沒有絲毫動搖的意思。那他也就不再堅持了:“大帥既然下令了,那末將自然凜遵。”

黃石滿意地點了點頭,金求德這種有意見大聲說、但下命令後堅決執行的習慣很好:“嗯,先平奢安之亂這個大麻煩。等我們回師後如果閩海之事未了,我們也隨手就可以把這些海盜平了,這樣也比兼顧兩者需要的時間要少,萬一遼東有事,我們也可以從江南抽身。”

金求德沒有說什麼話,不過臉上還是在不小心流出了一絲地不以為然之色。顯然他認為黃石有些人憂天了。黃石也不試圖說服金求德,只是微笑著又說了一句:“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好耽誤了。”

……

天啟六年十二月底,京師東江總兵毛文龍這個月向北京先後發了兩次急報,他認為後金有大舉進攻遼東的企圖,不過毛文龍判定後金的目標是寬甸而不是朝鮮,因為毛文龍認為後金沒有足夠的時間在朝鮮取得什麼戰果,他一邊向朝廷求援,一邊下令東江鎮右協動員。

毛文龍行文到遼東都司府後。遼東經略王之臣立刻命令使者急速出發,命令蒙古各部準備出兵遼東。以牽制後金野戰兵力,以配合寬甸地區的明軍作戰……

“遼東經略王之臣奏疏:年來奴酋求和於西虜,而西虜不從;屈服於朝鮮,而朝鮮不受。一旦議和,彼必離心,是益敵以自孤也!近日,都官過通令處,虜鞭其背雲:‘汝漢人全無腦子,終日只說我等不助兵,汝卻馱帶許多金帛,著喇嘛替他弔孝求和,反倒教別人與他為仇,我等不如也投順罷了。’據此,我將何辭應之?”

天啟皇帝連續收到東江鎮的急報後,再次召開內閣朝會,他親自把王之臣的奏疏通讀了一遍,遼東經略最近地幾次奏疏中聲淚俱下,說蒙古各部或明或暗,都拒絕出兵牽制後金。巴彥蒙古等部一向是明朝的鐵桿,但這次也都心有不快,覺得被明朝出賣了。

在天啟六年林丹汗被進攻時,毛文龍得知後也大叫“遼東安危勝敗,在此一舉!”,遂點齊東江鎮兵馬全力出擊,強攻海州、鞍山,迫使努爾哈赤回師。但這次就連林丹汗也婉拒了王之臣的號召,林丹汗的回信中很是不滿:指責明朝想拋棄他,在察哈爾為了明朝和後金發生矛盾後,明朝卻想獨自抽身讓察哈爾自己去面對大敵。

蒙古各部地話雖然各不相同,但中心意思差不多,就是他們都是來幫忙的,如果明朝自己不想打,那他們也不願意給自己結仇。王之臣對此深以為憂,就上書請求朝廷嚴禁和議,以免寒了藩屬之心。

王之臣還認為寬甸明軍會面對很嚴峻的形勢,要想挽回局面,必須要派使者安撫蒙古各部,同時派軍隊支援東江鎮,以加固遼東寬甸這個明軍的橋頭堡。

天啟把王之臣的看法說了一遍,然後詢問內閣道:“諸位卿家有何說法?”

“聖上,此事遼東巡撫也有奏疏。”

顧秉謙搖頭晃腦地念起了袁崇煥的奏疏。這奏疏很長。但中心意思是沒錯地,那就是遼西在他袁崇煥的經營下,形勢不是小好、一般好,而是大好、特別好,袁崇煥指天誓地向朝廷保證,後金軍絕不敢去進攻朝鮮,而一定會來進攻遼西。

袁崇煥給皇帝分析說:經他判斷,當前的戰略局面完全不是像毛文龍說地那樣,如果後金軍真地動員了的話。那目的毫無疑問就是遼西,而且袁崇煥還給出了地點:那就是錦州、右屯和寧遠三城。最後袁崇煥更進一步氣吞山河地向天啟保證道:“臣分兵三路設防,定叫虜有來無回。”

在結束了對戰略局面的分析後,袁崇煥立刻發揮了他高度地政治嗅覺,認為王之臣是在嫉妒他的功勞,袁崇煥提醒皇帝注意當年熊廷弼和王化貞經撫不和地前車之鑑,懇求皇帝對他施以充分的信任。並嚴厲打擊王之臣這種構陷同僚的機會。

袁崇煥地奏疏寫得聲情並茂,讓內閣幾乎一邊倒的同情他,內閣本打算向天啟建議支援袁崇煥的,但他們卻發現沒有這個必要了。天啟在聽完奏疏之後就下令道:“好言安撫遼東巡撫,告訴他朕不會聽信讒言的,嗯,再下一份斥責給遼東都司府,責王之臣專心辦事,不要整天盯著自己人不放。內閣擬票吧。”

“遵旨。”顧秉謙應承下來之後又等了一會,但還有一件事情皇帝沒有給絕對明確的指示,可顧秉謙是絕對不會冒風險讓自己做惡人的,他又問道:“聖上,那遼事到底該如何部署?”

“當然由遼東巡撫作主。”

“遵旨。”顧秉謙忙不迭地答應了下來,這樣王之臣就算不滿意,他也埋怨不到顧首輔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