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部分

一個個由家庭農場組成的農業公社——這是一個複雜而奇特的體系,農業公社實際上是一個經營實體。類似於農業股份公司,需要自負盈虧。而“公社”之上的各級合作社則是非贏利性的農業服務機構,負責向“公社”提供技術支援、小額低息貸款、產品銷售和採購(公社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等等皆由合作社提供)。

在比較守規矩,不大會偷奸耍滑的德意志人的運營下,波羅的共和國的這套農業合作化體系,在過去的12年中執行良好。讓絕大部分的波羅的共和國公民獲得了相對安定和富足的生活——和鄰國波蘭、蘇聯相比是非常不錯的。

而且這種制度也讓波羅的共和國成了個農產品輸出大國,每年都要向德國輸出至少130萬噸糧食(佔德國糧食進口的三分之一)和大量的肉製品、海產品、奶製品。

在這種情況下,富足且安穩的波羅的德意志農民。當然容易被他們的保皇黨政府矇蔽,糊里糊塗跟著一塊兒保皇了——在歐洲。生活比較安穩的中小農場主往往是保守勢力的象徵,各國保皇派的基層就是這些人。而工人階級和城市知識分子往往比較激進,鬧革命的主力就是他們。希特勒能夠搞定這些激進的工人和知識分子,也就能把德國團結起來,變成一架威力十足的戰爭機器了。

……

“總理先生,你看到了嗎?400萬波羅的人民都是擁護皇帝的。除非皇帝在德意志復辟,否則他們不會支援波羅的和德國合併。”

波羅的共和國的總統戈爾茨,和希特勒總理、赫斯曼步兵上將一起坐在另一輛邁巴赫大轎車裡面。

希特勒比德國皇帝早一天抵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