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也是一次錯誤的調兵,決戰戰場非是在定州,定州有足夠多的兵馬了。
他與鎮守在飛狐關的楊延玉寒喧了幾句,然後用密旨給予他的權利,寫了一道命令,讓楊延玉交給鎮守在紫荊關的呼延贊,隨後趕向定州大營。
不過中路兵馬也不少,由雷有終、老將錢守俊、當年被楊業活捉的李重誨、老將張思鈞、周仁美、劉用、李琪、田紹斌、張煦、蔚昭敏等諸將率領著兵馬從太行山井陘關衝向大名府。
河東僅留下王漢忠與高繼勳少數將領,河西只留下了斐濟等人,不過河西最為安全,就在高瓊將河西與河東主力部隊調向南方開發時,折惟昌也向遼軍發起了一次進攻,斬殺了近千名遼軍。
兩次大敗,山後的遼軍不敢對河東有所企圖了。
此戰勁銳盡出,所有能拿出來的重將,最少來了八成以上!若是包括從陝西調來的近兩萬名蕃鄉騎,以及河北的兵力與京城即將動用的兵力,調動的兵士數量達到了四十五萬人。
舉國之戰!(未完待續。。)
第五百零七章 求和
“對也好,錯也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況且我在李沆臨薨前也做過承諾,等我致仕後,大家再對我評價吧。”
僅是一句話,聽在大家耳朵中便產生不同的聲音。
不要貪圖我的功勞,事情結束後,我反而會因避嫌徹底離開官場!
不要眼紅我的位子,這個位子不久就騰給你們了。
但這也是大義。
肯定不服氣,包括寇準與王欽若在內,這麼大的事,自己身為宰相,卻蒙在谷裡,弄得自己象一隻小猴子一樣在表演。
當然,能找出許多借口,例如宋九所說的殘忍,例如居然兩府宰相除了張齊賢外,無人知道,不合制度。
但人家都說出來了,不管是不是大功,都會退出官場,還要怎的!
不過最後還是採納了寇準部分意見,天雄軍駐地就在大名府內,孫全照的兵力不能抽向翼貝二州,而且動都不能動。本來孫全照手中的兵力少,一旦抽走了,遼軍南下大名府,可以想像一場災難到來。
大名府城中此時不僅容納了許多百姓,還有無數的民用軍用物資,包括糧草武器鎧甲等等。
但瀛州也得要救,於是從貝翼二州分出部分兵力前去瀛州,又讓莫州的石普帶著少量兵力支援瀛州。
瀛州不能丟,一旦丟了,這個口袋就扎不起來了。
然而翼貝二州宋九未提,意思也明瞭,能守住就守住。守不住二州同樣會成為犧牲品。
一系列命令下達後,宋九手指微微有些顫抖。
慈不掌兵哪。
遼國拼命地攻打瀛州城。
其實道理很簡單。河北前線雄州往東就是霸州與滄州的東部,哪裡本來就有許多沼澤與湖泊。後來響應楊六郎的計策,又挖了無數湖泊,並且還設有水軍。
此路不通。
保州以西是太行山,宋人嘴中的西山,這裡地形也不適合遼國鐵騎作戰,況且飛狐關又丟了。
實際遼國入侵路線只有西從長城口,保州與滿城,破虜軍的遂城,雄州西側的黑蘆堤。這一條寬不足兩百里的狹長平原地帶入侵。
但這一段對於宋朝來說,同樣有點兒悲催。
可能說建長城,這個長城不是北方的古長城,那個長城依據崇山峻嶺修建的,因此易守難攻。在這裡建長城,以宋朝財力能辦到,可要守住近兩百里長的城牆,得用多少兵力?不講厚度吧,只用一個人站成一排。想站滿兩百里長的城牆,那最少就得十幾萬大軍。況且北邊還有易水與拒馬河。不用多,在汛期挖挖堤,時常給這個長城泡泡澡。幾次一泡,那不知花費多大代價的長城就倒塌了。
可現在遼國也有些兒不妙,從長城口到保州再到破虜軍。幾個重將一個比一個兇悍。
因此撕開瀛州十分重要,一旦攻陷了瀛州。整個北方防線成了單薄的所在,遼國鐵騎可進可退了。
於是蕭燕燕與耶律隆緒親自擂鼓助威。日夜攻打瀛州城。
戰後據說城牆上擋箭的幾寸大小的木板就插滿了幾百支箭,光在護城壕裡撿出來的箭支就達到了四十多萬支。
惡戰開始。
還好,貝翼軍隊趕得及時,搶在遼國主力未到之前進了城,知州趙延渥將城中的所有兵士,包括帶著百姓進城避難的鄉兵,城中的廂兵,一起聚集,用祁州城的遭遇發起動援。
城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