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鼓勵邊民殺敵,得蕃人一首級賜之帛,得邊地一馬者還其價,得酋帥與之散官,則人百其勇而士一心也。
略有新意,也是老生常談。
兵勢合起來,與張洎所說的那樣,大家會放心嗎?
再說邊境斥候,實際已經很重視了。蕭燕燕作風不好,然而她政務能力好,能離間嗎?至於烏玄明那股力量,宋九不是不用,實際烏玄明現在勢力恢復了,更想躍躍欲試,然而宋九藉著石普與楊六郎之手,隔空阻止。他們還沒有真正強大起來,現在驚動遼國,那是找死的。那麼到用的時候這個棋子就用不上了。最少還得要發展數年,就象史上的西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宋朝的交戰,最後才崛起西夏國的。至於賞賜邊民,趙匡義早就做過了。
不過這也是一個可喜的徵兆,越來越多文人開始意識到宋朝軍事制度上的一些缺陷。
還有內政五條,並省官吏,這是老生常談。其次是艱難選舉,抑儒臣而激武臣,一些文臣什麼事也沒有做,升起來卻象火箭一般,而且賞賜豐厚無比,可是武將在前方替陛下賣命,卻什麼也沒有,讓武將心中會不會服氣?三是信用大臣,參決機務,看看雍熙北伐你幹了什麼,兩府大臣說了那麼多,可你不聽,一手策劃什麼分兵北伐之策。四是不貴虛名,什麼封禪建寺塔的,不要弄了,那個沒用。百姓安居樂業,燕雲收回,不搞這些,你也會做為明主記載於史冊。五是禁止遊惰,厚民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觀,勸風俗,務田農,則人力強,而邊用實也。
這五條……
然而確實是時弊,雖然趙匡義有些被打臉的感覺,表面只好深加歎賞……
大嘴巴田錫上書。
今之御戎,無先於選將帥,既得將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須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制宜,無不成功,無不破敵矣。那個陣圖你也別瞎搞了,成嗎?
還有東西兩府似乎老死不相來往之勢,這個能行嗎?
遼東那邊做得不錯,可是遼國疆域大,諸國多,不如派間諜看一看還有那些屬國能離間的。
昔吳起為將,為士卒吮癰。霍去病為將,漢帝欲為治第,去病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未喻陛下以今之將帥有如吳起、霍去病否?若以臣見,即將帥必無其人。何以知之,將帥肯與士卒吮癰乎?若賜第宅,其肯辭乎?將帥非才,即無威名,何以使匈奴望風而懼!
宋九看後也不由樂了。
趙匡義陣圖的啥委實害人不淺。
不過東西兩府老死不相往來,你有沒有想過趙普的性格?
至於學習吳起為士卒吸癰,誰敢啊。自己帶著幾萬將士好死好活地逃了出來,因為百姓說了幾句感謝話,馬上就嚇得忘功尋罪了。還記得曹彬罷相的下場?
不過這些大嘴巴,宋九喜歡。
可能趙匡義看到這些奏章後,心中陰雲越來越厚,宋九卻刻意說道:“諸多奏章,特別是張洎、王禹偁與田錫奏章最為可喜,無怪乎陛下對他們賞識,從各、 地低層官員中一一提撥上來,置於陛下左右。”
趙匡義:“……”
說吧,大炮隆隆,放得越多,宋九越高興。
但宋九卻一直未發言。
一場大捷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最好李繼隆再爭氣一點,再來一場大捷,那麼宋九就可以挾借數次大捷,再次對軍制發起一系列深化的改革。
大捷有了,趙普也息菜了,東西兩府繼續井水不犯河水。
不過趙普不會容忍太久,隨著他在東府漸漸重新得勢,早晚還會將矛頭對準宋九。
然而趙普很悲催,別人當宰相時都風調雨順,但他一當宰相,馬上問題來臨,這一年旱災又來了……
實際有時候宋九認真地想了一想,覺得應當送一個大字給趙普,囧!
看到大家越說越過頭,趙匡義不敢賞賜大家進言了。說可以,不報。說得再多,俺就是不執行。(未完待續。。)
第四百三十六章 神的黃昏(五)
還不明白嗎,於是漸漸無人上奏放大炮。
旱情在繼續,不過現在仍沒有人察覺。
科闈過後,李覺上了一奏。
糧貴傷民,糧賤傷農。國家導河渠,貫江湖,將各地糧食運到京城。越積越多,倉庫充牣,露積紅腐,陳陳相因,只好賞賜,賞賜不掉,只好處理銷售,以至一斗豆僅售價十文錢。賞給兵士,一家不過數口,可一月給糧數斛,能吃得完麼?或者出售給京城百姓,等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