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2部分

高價的棉花換回,有沒有賺錢,賺了,可是入不敷出,總體,若是將前期賺的錢扣除,實際是虧了一點。不過這個經驗得到了,推廣的應當是前朝所沒有最先進的經驗與技術。

宋九有功勞,掛在河洲上,大家都清楚,包括廣南的百姓。正是因為這幾百個農場的帶動,廣南耕種養殖業幾乎達到明朝中葉的水平。所以百姓感謝宋九,宋九說我沒做什麼,實際真做了不少,包括礦坑的四六分制,廣南沒有實行宋朝的礦坑制度,而是全部交給富戶經營,先期提供一些條件,例如道路,以及一些器械,隨後提供一些定量的火藥,礦主交出產量的四成作為課量,餘下的由自己所得,想賣給朝廷就賣給朝廷,想自己賣只要不逃稅,聽之!

不是真正的無為,有為,只是引導,寬民,由是廣南截然不同。

這中間,先進的耕作養殖引導作用功不可沒。但沒有老農,學子知識只是停留在理論上。沒有學子,老農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子的理論知識開拓了老農的識野,又將這些先進的理論隨著返回,帶到宋朝各地。老農的實踐補充了學子實踐的不足。

然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水土不服,所謂的瘴癘,也就是瘧疾,使許多學子中招,宋九在廣南時陸續送回許多學子,回京後又招回許多學子,但還是有七名學子永遠地倒在廣南。

廣南不變好,他們犧牲也就白犧牲了,廣南幾乎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趙普下臺後,這些情況陸續反饋到趙匡胤耳朵裡,趙匡胤痛惜,追贈七名學子官職。並且下了一道詔書,只要學子在廣南逗留一年以上時間者,又透過書院的畢業考,一律錄取,提為各縣主薄縣尉。多還是南方,不過那是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