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時,他看到大將軍皺著眉,捧著書簡,雖然讀得艱難,但也讀下來了。
叫姜智震驚之餘,不由得更加敬佩大將軍。
……他估計見到大將軍的人,都不會以為大將軍識字。
大將軍看著像個粗人,也從來沒想過要扮成士子。
姜智想著想著,有點開心。
大將軍的書看得極快,有的看完就燒了,有的卻收藏了下來。
走到顯陽城的時候,大將軍跟他分開了。
姜智擔心沒有他,大將軍無法再進城,道:“何不讓我再陪伴大將軍一陣呢?等我辭別了大將軍,快馬加鞭,也不會誤了事的。”
姜武說:“不用,已經到顯陽了,從這裡開始我也可以進城了。”
姜智不解,但也沒有細問,就將糧草等都留下,只帶上兩百多護衛走了。
他不懂姜武是什麼意思,只好自己進顯陽去看。結果在顯陽城,他帶著兩百護衛大搖大擺的進城,城門衛都不看一眼的。他在市場上採買大批糧食,商家也不多管,看他身邊帶著護衛,還問:“公子可要好刀箭?我顯陽的兵器最好,外面的人都愛顯陽刀、顯陽箭呢。”
姜智從善如流的在這個商人的介紹下去採買了弓箭,帶著兵器出城時,那城門衛還是不理他。
姜智好奇起來,再讓人進城去打探。
原來顯陽城好武!
顯陽背靠鐵礦,前五十年都沒有什麼作為,只是每年準時上貢而已。等這個城主的爹死了以後,他接任城主之位,就蒐羅制刀箭的名匠,或請或綁,將人掠來顯陽城,給他造刀造箭。
好刀好弓好劍要好武人來使用才能看出威力,於是他下一步就廣邀天下武人來顯陽試刀、試劍、試弓。
等神兵紛紛出世,顯陽的名聲也已經打出去了,各地好武、會武,不論是對神兵感興趣還是想再造一柄神兵出來的匠人都來到了顯陽,並在此地紮根。
顯陽城主不是有意為之還是……在顯陽,兵器易得,因為鐵匠雲集,而顯陽又有自己的鐵礦,鐵石非常便宜,所以除了神兵之外的兵器有很多,價格便宜,吸引來了許多商人。
還有外地的人特意聞風而來,選購兵器。
鳳凰臺也不是沒有“斥責”過顯陽城主,結果這個城主就立刻備下神兵,準備進鳳凰臺“面見”皇帝,獻上神兵,祈求寬恕。
後來就不了了之了。
顯陽城主沒到鳳凰臺,顯陽城也照樣售買兵器。
而且顯陽城主一直在向外界表白自己只醉心神兵。你看,顯陽城沒有屯兵吧?每年徵丁也都按時發還了吧?他並沒有不臣之心啊,只是一點小愛好而已。
你說為什麼鐵礦有村民公然盜採賣給鐵匠打造兵器?
升斗小民,餬口之資,他身為一城之主,怎麼能忍心奪去呢?
村民世代生活在此,鐵礦附近又少耕種,他們挖幾筐石頭拿出去賣,這都要罰,未免不近人情,太過苛刻。
顯陽城主如此“慈愛寬和”,誰能說他不好?
姜智打聽到此也就夠了,帶著兵器出了顯陽,一路往魯去。
這條從鳳凰臺到魯國的路已經叫魯商們給踩出來了。沿途村鎮城池見到魯商有的給好臉,有的就要生氣。就是那些流民知道這裡常有商人經過,要麼跪候在道旁乞食,要麼就準備搶。
姜智這一路看起來也算是個豪商,自然也引人垂涎。
幸好他隨身帶著兩百多號人,又在顯陽買了一批刀箭兵器,遇到打劫的都被他反劫了。遇到求靠的,問清是否願意典身為奴,答願意的都收了,不願意的也送了糧食。
那些人抱著糧食跪在道邊泣謝姜智的大恩大德,求他留下姓名,日後好回報一二。
姜智就道:“我乃魯人,信奉我國神女,神女教我等路遇貧飢之民,可將口中之食於他兩口,我只是照神女吩咐做而已,不必謝我。如果一定要謝,就謝神女吧。”
他出來之前,姜姬就告訴他現在外面她正在傳教。就像她在魯國做的一樣,在魯國,她的名字是跟鼎食聯絡在一起的。在這裡就不費這個事,不搞鼎食了,直接就是吃的,信她,得食。姜智一路走來只要贈糧就說他信魯國神女。
還真有不少大梁人也知道神女的,因為野地裡有許多神女廟,雖然是野寺,祭臺簡陋,有時連個廟門都沒有,就三塊石頭壘個祭臺,上面放木偶制的侍者,下面放神女舍給饑民的食物。
所以他們這些流民如果遠遠看到神女廟的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