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張獻忠藏寶的故事廣為流傳,成都一代就有“石牛和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的民謠流傳。彭山縣附近也有類似的民謠,“石龍和石虎,銀子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這兩首民謠都大同小異,除了最關鍵的第一句以外,其他三句意思完全一樣。都是說的,誰能夠看破這民謠的奧秘就能找到無數的金銀,這些財寶多得可以買下整個成都。

這裡“買到”和“買盡”是一個意思,外省的朋友們看到這裡,多數都會誤解為“買到成都府”,是買到成都府裡面去住的意思。其實不然,四川的朋友只要用四川話去唸這首民謠就會很明瞭,真實的意思是將整個成都府買到手的意思。

據說張獻忠和李自成分道揚鑣後轉戰山西、河南等地,聲勢浩大,且喜歡“搶劫”,專搶巨室豪富,達官貴人,也因此獲得了鉅額財富。

從1630年起事到1646年兵敗而亡的16年,張獻忠憑藉燒殺掠奪,據說已經富可敵國,建立大西政權後,“天府之國”的財富可以說被他盡納囊中,崇禎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戶”而已。

他曾經在成都皇城舉辦鬥寶大會,得意洋洋地炫耀他的富有,二十四間房子堆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舌。他的財富可見一斑。

張獻忠的寶藏曾一度被人追捧為世界第三大寶藏,自清代至今都有不少的人進行過熱切的探索。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一無所獲,但也有少數獲利者。儘管如此,張獻忠的寶藏依然是迷霧重重。因為傳說中的大量財寶始終沒有現身。

根據李來的分析,張獻忠留下來的寶藏不止一處,成都地區和彭山縣附近不同的民謠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其中最大的寶藏,自然是又我們祖師爺親手設計藏於錦江之底的那部分。

對於此次藏寶,歷史文獻中也多有記載。

吳偉業在《鹿樵紀聞·獻忠屠蜀》中說,順治二年(1645年),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

彭孫貽《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繼佐的話,也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

兩書中,一稱“錮金”,一稱“水藏”,當屬於傳聞異辭。彭遵泗《蜀碧》卷三也記有此事,作“錮金”,但沒有提及窖藏的數量。

除了這些民間野史以外,官方的史書中亦有記載。《明史·張獻忠傳》說:“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

除此之外由於張獻忠兵敗,軍中留下的大量金銀珠寶隨著部隊而轉移。其間部隊遭到襲擊而臨時埋藏或遺失的也不少。彭山縣老虎灘的寶藏就是其中之一。

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裡面,讓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是後來張獻忠部隊遭到了阻擊,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

這一部分沉入水中的財寶便是流傳於彭山縣附近的寶藏,歷年來經常有人在這一帶發現明代的金銀器物,可以作為佐證。

而且民謠當中“石龍”和“石虎”在當地石盤山的附近也有印證。《彭山縣誌》記載:“石龍,彭山縣治東十五里。其形肖龍,首仄蜿蜒,髻髭迸露,鱗甲崢嶸,有持雨拿雲之勢,長三四丈許,若經鬼斧神工者然,與石虎相對。”在石盤山上的山路盡頭,石龍赫然立在巖壁上,石虎的虎身仍清晰可見,只是部分頭像已經被破壞。

對應這段河的位置就是現在被當地然叫做老虎灘的位置,這段河灘中自清代至今都有人發現古代的銀子。其中規模最大的就要數乾隆年間的一次官方打撈了。

《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

而且近年來還有人在附近撿到銀子的。從彭山縣的發現可以說明兩點。第一,張獻忠富可敵國之說成立,因此根據我們師門流傳的情況藏寶之說也成立;第二,彭山縣的寶藏應該確為兵敗沉船所致,否則不會那麼容易打撈。

由這些推論我們可以猜測,“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的民謠應該是根據原有“石牛”和“石鼓”改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