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不斷的催促袁崇煥出戰。袁崇煥說,估計關寧
步兵全軍於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一等大軍到達,就可和
清兵決戰。
這時清軍中的大將見到袁崇煥兵少,主張立刻攻城。皇
太極終是忌憚袁崇煥,不肯攻城,推託說是怕損失良將。
其實即使在袁崇煥步軍大隊開到之後,還是不應和清兵
決戰。明軍的戰鬥力遠不如清兵,雙方人數如約略相等,明
軍勝少敗多。在京城外決戰,在明方是太過冒險,萬一(其
實不是萬一,而是極有可能)袁軍潰敗,甚至全軍覆沒,北
京立刻失陷,崇禎就得提前十五年上吊了。決不能拿京師和
皇帝來孤注一擲,作為賭注。但多過得一天,明軍從四面八
方趕來的勤王之師便多到一批。任何平庸的將才也看得到:應
當大軍在城外堅守不戰,派遊軍去截斷清兵的糧道,焚燒清
兵糧草,再派兵去佔領長城各處要隘,使清兵完全沒有退路,
然後與清兵持久對抗。簡單說來,就是“堅壁清野”。
在任何地方打仗,都須設法立於不敗之地。在京城抗敵,
更是絕對要立於不敗之地。除非先將皇帝與統帥部先行撤出
京城。
時間一久,清軍身在險地,軍心必然動搖,困在北京郊
外,進是進不得,退又退不了,變成了甕中之鱉。這時袁崇
煥兵權統一,只待援軍雲集,就可對清軍四面重重圍困。兩
軍交戰,勝敗之分全在乎一股氣勢。明軍戰鬥力雖然不行,但
眼見必勝,兵將都想立功,自然不會一觸即潰。三個月、四
個月的打下來,清兵非覆沒不可。
在這其間,明軍應當再派兵進攻遼陽、瀋陽。清兵傾巢
而出,本部全然空虛。明軍要攻佔遼瀋決非難事。取得遼瀋
後,將一些清軍的家屬送去清軍營中,清兵哪裡還有鬥志?
事實上當然不能這樣順利。皇太極和眾貝勒善於用兵,立
刻就會全軍急退,衝出長城,如果退得早,退得快,明軍尚
未合圍,相信袁崇煥攔他們不住。但西路沿途追擊,東路另
出大軍去攻遼瀋而作牽制,清兵大軍雖能退回本部,卻非輸
得一敗塗地不可。
皇太極這次偷襲實在十分冒險。孫子兵法的重要原則是:
設法引敵人進入於我有利的陣地;讓敵人辛辛苦苦的遠道來
攻,我以逸待勞;敵人初來時兵勢鋒銳,應當持重不戰,待
⑨
得敵人困頓怠懈而想退兵之時,便乘機進擊。這些求之不得
的良機,突然之間都出現了。袁崇煥熟讀孫子兵法,以他的
大才,當然能善於利用,就算不能一舉而滅了滿清,至少也
可以令清兵十餘年不敢再來進犯。
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猛攻斯大林格勒。蘇軍一面扼守堅
城,一面另遣大軍抄德軍後路,終於聚殲德軍三十三萬人。經
此役後,德軍就此一蹶不振。蘇軍元帥朱可夫的戰略,基本
原則也不過是“守堅城,抄後路,聚殲之”九字而已。
然而崇禎是個十分急躁、毫無韌力的青年,那時還沒滿
十九歲,一見袁崇煥按兵不動,登時便不耐煩起來,不住的
催他出戰。袁崇煥一再說,要等步兵全軍到達才可進攻,現
在只有九千騎兵,和敵兵十餘萬決戰,難求必勝。料想崇禎
就懷疑起來了:“你不肯出戰,到底是甚麼居心?想篡位麼?
想脅迫我答應議和麼?你從前不斷和皇太極書信往來,到底
有甚麼密謀?你為甚麼一早就料到金兵要從西路來攻北京?”
他的性格本來就十分多疑,敵軍兵臨城下,又驚又怕之際,想
象力定然十分豐富。
這時又有尤世威一路援兵到達,另有侯世祿部一軍,兩
路部隊人數不多,戰鬥力也不強,如派去和清兵交鋒,一戰
即潰,反而擾亂全軍軍心,影響京師城防。袁崇煥派尤世威
部去守昌平,那是明成祖以來歷代皇帝的陵寢所在,如果給
清兵攻佔,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