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奏章上去,朝廷沒有多加理會,他再上第二道、第三道。
崇禎下旨交由部科商議辦理,但始終遷延不行。拖到十月,清
兵果然大舉從西路入犯,正在袁崇煥料中。首當其衝的,正
是剛剛發生過索餉兵變的遵化。
明朝初年為了防備蒙古人,對北方邊防是全力注意的,好
好修築了長城,設立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統偏
頭、寧武、雁門三關)、陝西、延綏、寧夏、甘肅九大邊防軍
區,那便是所謂“九邊”。東起鴨綠江,西至酒泉,綿延數千
裡中,一堡一寨都分兵駐守。但後來注意力集中於遼東,其
他八鎮的防務就廢弛了。
明太祖本來建都南京,成祖因為在北京起家,將都城遷
了過去。在中國整個地形上,北京偏於東北,和財賦來源的
東南相距甚遠。最不利的是,北京離國防第一線的長城只有
一百多里,敵軍一攻破長城,快馬賓士半天,就兵臨北京城
下。金元兩朝以北京為首都,因為它們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
族,不敢深入中原,一旦有變,可以立刻轉身逃回本土。明
朝的情況卻根本不同。成祖對蒙古採取攻勢,建都北京便於
②
進攻,後來兵力衰弱,北京地勢上的弱點立刻暴露無遺。本
來,兩個互相敵對的社會是不可能長期對峙的,僵持一段時
③
期之後,終究是非進則退。明朝既堅決不肯和滿清議和,形
勢上又無力進攻,再將京城暴露在敵人大兵團朝發夕至的極
近距離之內,根本戰略完全錯誤。以漢人為主的中華民族所
④
以偉大,主要是在文治教化,征戰本非所長,如果基本戰略
一錯,局勢就難以收拾了。
這次進軍皇太極親自帶兵,集兵十餘萬,知道袁崇煥守
在東路,攻打不進,於是由蒙古兵作先導,繞道西路進攻。出
發前對王公大臣說:“明朝若是肯和,我們採參開礦,與他們
交易,換來布匹,大家共享太平,豈不極好?但我幾次三番
的求和,明朝總是不允,這次非狠狠打一仗不可。”十月初五,
抵達喀喇沁的青城。這條路很遠,行軍不便,諸將見到了前
途的艱難,不少人便主張退兵,其中以代善及莽古爾泰兩大
貝勒主張最力,認為:深入敵境,勞師襲遠,如果糧匱馬疲,
又怎麼回得去?縱使攻進了長城,明人勢必聚集各路兵馬圍
攻,我們便眾寡不敵,要是後路遭到堵截,恐無歸路。金人
的根本是在遼寧、吉林一帶。從山海關進攻北京,那是安全
的進軍路線,如果打不勝,退回去就是了。現在遠遠的繞道
蒙古,當時運輸工具簡陋,糧草很容易接濟不上。那時代善
四十九歲,是皇太極的二哥,莽古爾泰四十三歲,是皇太極
的五哥,兩人比較老成持重。
少壯派大將嶽託與濟爾哈朗等人則支援皇太極(當時三
十八歲,排行第八)的進軍主張。嶽託是代善的兒子,當時
年齡不詳,相信最多三十歲,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堂弟,三
十四歲,都是勇氣十足。那日開軍事會議密商,直開到深夜,
在皇太極的堅持下決定繼續進攻。但皇太極也知道此行極險,
第二日早晨重申軍令,不準吃明人的熟食,以防下毒,不準
酗酒,採取柴草時必須眾人同行,不可落單,充分顯露了戰
戰兢兢的心情。皇太極愛讀《三國演義》,這次出師,很有鄧
⑤
艾伐蜀、深入險地的意味。
自青城行了四天,到老河,兵分三路,皇太極命嶽託、濟
爾哈朗率右翼四旗和右翼諸部蒙古兵攻大安口;七哥阿巴泰、
十二弟阿濟格率左翼四旗及左翼諸部蒙古兵攻龍井關;他自
己親率中軍攻洪山口。三路先後攻克,進入長城,進迫遵化。
袁崇煥於十月二十八日得訊,立即兵分兩路,北路派鎮
守山海關的趙率教帶騎兵四千西上堵截。他自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