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業基礎的其他主要知識,如電子學、固態物理學、遺傳學以及免疫學,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管理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得以發展。但是,作為一種“實用性的知識”(這一點,管理和工程、醫學是一樣的),管理在成為一門學科之前,必須首先透過實踐不斷地得以完善。到了20世紀30年代後期,美國出現了幾家實施管理的大型組織(絕大多數是大型企業),如杜邦公司(DuPont pany)、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還有大型零售商西爾斯公司(Sears; Roebuck)。而在大西洋的彼岸,有德國的西門子公司(Siemens)以及英國的瑪莎百貨連鎖公司(Marks and Spencer)。但是管理發展成一門學科,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的那幾年�。

大約從1955年開始,所有發達國家都經歷了一次“管理繁榮期”�。大約40年前,我們稱之為“管理”的社會技術,首度展現在一般大眾(包括管理者自己)眼前。從此,管理迅速成為一門學科,而不再是隻有少數信仰者的漫無目標的實踐活動。這40年來,管理與同時期所發生的所有“科學新突破”一樣,產生了同樣的影響力,或許管理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每個發達國家都成為“組織的社會”(society of organization);而管理可能算不上是促成這一事實的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一個主要因素。今天,每個發達國家中的大多數人,以及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都在組織中工作,其中也包括老闆自己。這些人逐漸傾向於成為“職業經理人”,即是受僱者而非組織的所有者,而管理可能也不是造成這一事實的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一個主要因素。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管理沒有成為一門系統化的學科,我們就不可能實現目前每個發達國家的社會現狀:即“組織的社會”和“僱員的社會”。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前言(11)

�如今,這股管理熱潮已經來到了中國。自粉碎“四人幫”以來,中國政府的第一項舉措就是設立由國務院總理直接領導的“企業管理局”,並從美國引進一個商學院專案。誠然,對於管理,我們仍有許多東西要學習,尤其是對知識員工的管理最為迫切。但是,一些基本的管理原理到目前為止,已經得到適度的傳播。40年前,即使是大公司的高階管理者,大部分人也沒有認識到他們所做的就是管理工作。因為在當時,管理還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而今天它已經變為尋常之事了。

但是,就整體而言,管理迄今為止,仍被認為僅僅適用於營利機構,且僅僅適用於那些“大機構”。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管理協會(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曾邀請小型機構負責人前去參加它舉辦的“總裁管理課程”,當時得到的多數回答是:“管理?這不關我的事——那是給大公司的人聽的。”直到1970年或1975年,美國醫院的管理人員仍然排斥所有帶有“管理”標籤的事物。他們聲稱:“我們是醫務人員,不是商人。”(在大學裡,教職員工至今仍會說類似的話,儘管他們同時也會抱怨他們的學校如何“管理不善”。)事實上,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70年這段漫長的歲月裡,“進步”意味著建立更大的機構。

這25年來,社會的各個領域(企業、工會、醫院、學校、大學等)都傾向於建立更大型的組織,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是我們相信我們能夠管理大型機構,但不知道如何管理小型機構。這種想法與當初社會成立大型聯合高中的熱潮有很大的關係。人們曾聲稱:“教育需要專業化的管理,機構只有做大才能發揮作用,小機構則辦不到這一點。”

最近10年或15年裡,這種趨勢才得以逆轉。事實上,美國現在的發展趨勢可能是“限制機構化”,而非“限制工業化”。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近50年的時間裡,美國及西歐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觀念,認為醫院對身體不適者來說是最佳場所,對重症患者更是如此。“病人越早來醫院就診,我們對他的照顧就越好”的觀念普遍為醫生與患者所接受。但最近幾年,這種觀念也得以扭轉。現在,我們逐漸相信,病人能夠遠離醫院的時間越長越好,病人能夠出院的時間越快越好。當然,這種轉變與醫療保健或管理都沒有什麼關係,它是人們對集權、對“計劃”以及對政府崇拜的一種逆反心理——無論這種現象是永久的還是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