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卻是意識到許攸的存在後,他和王羽商量如何對付袁紹,以及今後戰略時分析出來的。
結果,王羽為了應付田豐,不暴露身份,把話題生搬硬套的扯到了這方面,居然還將對方說得連連點頭,這不就是本事麼?
什麼都懂的人忽悠什麼都不懂的,那不叫本事,反過來才叫厲害。賈詡很滿意,跟了個這樣的主公,雖然開始要操心的事很多,但再等幾年,自己就是元老了,可以坐享富貴了。
這不,幫手不是來了?看這位田元皓的性情,應該是個爽快人,有啥想法就說,有啥活兒就幹,他來了,自己就輕鬆多了。
賈詡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佯裝認真,其實是在壓抑笑意。本來還有些擔心,怕主公搞不定此人,現在看來,也沒啥問題了。
“第三,就是社會階層固化。”
王羽不知道賈詡在哪兒笑眯眯的想什麼,猜老狐狸的心思,他沒那個本事。但田豐比較容易對付,這位大才不是個擅長隱藏心事的人,情緒都擺在臉上,被王羽盡收眼底,所以,他也是越說越有底氣。
看來田豐是個純粹的文人,純粹的文人就喜歡這道道,大道理,一二三四條,聽起來多有氣勢啊。
“社會階層……固化?”田豐皺了皺眉頭,原因不是王羽說的內容,而是後者嘴裡的新名詞。
“就是下層沒有上升渠道,官員的兒子永遠是當官的,農民的兒子永遠是農民,諸如此類。”王羽解釋道:“農民還好安撫,怕的就是那些習文學武的人,在辛辛苦苦的付出努力之後,卻依然找不到前途,若是這些人鋌而走險,可比純粹的黃巾作亂可怕多了。”
田豐凝神思考了片刻,緩緩點頭:“君侯總結的很精闢,這三條正是我大漢由盛轉衰的主因,其他的弊病雖多,卻都非致命因素。那麼,君侯一直以來的做法,就是為了撥亂反正,避免重蹈覆轍嗎?可否請君侯見教?”
“正要請先生斧正。”
王羽面不改色的將後人的成果據為己有,正色道:“首先是經濟問題,所謂民富國強,本朝開國之初,奉行的是黃老無為而治的理念,輕徭薄賦,幾十年下來,國初的凋敝景象便不復有,故而才能在武帝橫掃天下之際,提供足夠的支援。”
“這話倒也不錯。”田豐點頭贊同,順著王羽的意思問道:“所以君侯打算行黃老之術,在青州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同時利用太平道安撫民心,坐觀中原混戰,以待天時?”
“差不多。”王羽當然不會全盤照搬文景時代的治國理念,但在由亂及治的過程中,道家的理念是最能發揮效用的。
“其次,為了避免內部的紛爭,本侯認為,應該避免一家學說獨大,以免士人們固步自封,只知爭權奪利,不求上進。即,化武鬥為文鬥,把權力之爭轉變為思想理念之爭。”王羽又丟擲了個更加新穎的概念。
這次田豐琢磨的時間更長了。
雖然經過了漢武時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漢末,儒家並沒達到宋明那種壟斷地位。不為統治階層所喜的墨家雖然銷聲匿跡,但如法家、道家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理念,還是很有認同者的。
王羽把朝政的原因引向了儒學獨大,田豐也有些認同,畢竟在漢武帝之前,朝中雖有爭鬥,但從來沒這麼激烈過。何況,單以儒學來說,內部也分了好多個派別,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正統儒學、新儒學,互相之間爭鬥的也很厲害。
如果能指定一個規則,讓這種爭鬥表面化,思想化,未嘗不是件好事。
總之,這是個很新奇的想法,能不能成功,田豐不確定,但他至少明白了,王羽不是項羽那種做事隨性而為,只知逞武力之人。之所以不被人理解,只是因為他的想法太獨特,這不算是壞事,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麼。
想通此節,田豐不欲多做討論,直接反問道:“第…,想必君侯是要從寒門子弟,甚至從普通百姓之中選拔人才了?”
“正是。”田豐不糾結,王羽回答的也痛快:“我打算出榜招賢,不論出身,招募天下英傑,依照能力委以官職或軍職。”
“想法是好的,但君侯要如何鑑別人才呢?”田豐的反問再次直指問題核心。
“很簡單,考試。”王羽不假思索的回答。
“考試?怎麼考?”
“按照應募的類別,是政略、武藝還是謀略,統一加以考試,考官由本侯的幕府指派,考題由幕府頒發,只要合格,就加以任用,公平,公正,公開,元皓先生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