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和奧運會的慣例,奧運會應當在國際休戰的情況下進行。
基拉寧覺得卡特勒竟然在自己面前賣弄起奧運史知識,顯然有些滑稽,便反唇相譏道,卡特勒所說的國際休戰是指古代奧林匹克競技會的“神聖休戰月”。但那是在奧林匹克競技會舉行期間,由於舉辦競技會而停止戰爭,而不是像現在某些人要求的那樣,由於有了戰爭而停止舉辦奧運會。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中只有三次奧運會被迫取消,都是因為發生了世界大戰。當時的主戰場在歐洲,而奧運會的大部分參賽者也都來自於歐洲交戰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舉辦奧運會是難以想象的。
雙方唇槍舌劍,各持己見,會見不歡而散。
卡特勒雖然離去了,基拉寧卻意識到,奧運史上一場巨大的政治鬥爭的序幕已經拉開。隨後,基拉寧在國際奧委會的會議上傳達了美國政府希望延期或取消舉辦奧運會的資訊,與會者表現出沉默。沉默裡蘊含著委員們對本屆奧運會是否能順利舉行的擔憂,也表示出對美國政府如此態度的無聲抗議。
基拉寧認為國際奧委會應該做出一種公開表示。不過他估計,如果簡單地發表一份譴責美國、支援莫斯科的簡短決議,很可能會引起誤會,而且也很難得到全體委員的支援。於是他同幾位委員一起商量,制定了對付抵制的策略。
在隨後召開的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會議上,基拉寧讓所有委員參加辯論,共同探討如何對待美國政府的態度。會上,大多數委員表示反對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也有少數委員如智利和馬來西亞的委員,對此持保留態度。顯然他們的態度代表了他們各國政府的立場。
辯論接近尾聲時,基拉寧召集幾位委員起草了一份宣告,基拉寧本人對其中一些段落進行了修改。宣告在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會議上獲得透過,並以國際奧委會主席個人的名義發表。
這份宣告的核心,就是指出參加國際奧委會這次會議的73名委員一致同意奧運會必須按計劃在莫斯科舉行。
這份宣告提醒人們:
第一,奧運會主辦權已被授予莫斯科市,有關各方面已於1974年10月23日簽署了一項協議,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按照該協議的條款以及國際奧委會的有關規定進行;
第二,國際奧委會的主要負責物件是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國際奧委會應當保證奧運會按照國際奧委會的原則和規章每4年舉行一次;
第三,國際奧委會已經察覺並完全瞭解世界局勢對奧運會形成的嚴重挑戰;
第四,許多國家政府提出將不鼓勵甚至禁止本國運動員參加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美國奧委會應美國總統的要求也向國際奧委會提出了同樣的表示。同對其它建議一樣,國際奧委會對這些問題也進行了討論和辯論;
第五,所有得到承認的142個國家奧委會都應受到《奧林匹克憲章》的約束。這些國家的奧委會只有在與其成員協商之後才有權接受或拒絕參加奧運會的邀請。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負責奧運會的有關技術事宜,他們一貫對國際奧委會表示支援。
宣告強調,奧運會和奧林匹克運動的生存,以及由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進行的體育組織工作正處在危急之中。國際奧委會無力解決世界上的政治問題,因此他呼籲所有國家的政府,特別是大國政府,共同解決他們之間的分歧。
宣告還提到,許多國家的奧委會在與本國政府及公眾輿論方面的合作存在著困難。國際奧委會及其成員以及各國奧委會將盡一切努力向各國政府和公眾通報奧林匹克運動的原則和目標。
宣告指出,國際奧委會特別注意到美國國家奧委會的困難處境,並希望它繼續努力使其運動員能夠參加比賽。國際奧委會也同時要求莫斯科奧運會組委會和蘇聯國家奧委會向本國政府最高領導通報蘇聯政府的行為給許多國家奧委會所造成的困難。
宣告最後宣佈,接受或拒絕參加莫斯科奧運會邀請的最後期限是1980年5月24日。
宣告發出後兩個多月,各國奧委會聯合會在墨西哥城舉行會議,宣佈支援國際奧委會。
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也於4月21日至22日在洛桑召開會議,對國際奧委會予以積極支援。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卡特卻宣佈,他不僅要求取消奧運會,而且還警告蘇聯,如果蘇聯軍隊不在2月20日之前撤出阿富汗,他將全力阻止其他國家參加奧運會比賽。
各國奧委會聯合會雖然支援國際奧委會,但是具體到一個國家的奧委會,障礙就大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