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老戲骨了,在張顯正給熙成的劇本里,他最終被親情感化,接納了昌烈兄妹,事業上也在與世亨的合作中實現了雙贏。
但是熙成不準備這麼幹,他決定讓這個角色壞事做盡,最後被警察帶走,這個將成為這場悲劇最大的幕後推手。
反面角色還有李孝利的“哥哥”——姜昌烈,熙成沒有改變他最後悔過的事實,但是卻讓他在男女主角的悲劇中充當了幫兇的角色。
其實姜昌烈也確實壞事做盡,熙成看劇本的時候都想弄死他。
他害的妹妹有了犯罪前科,連工作也找不到,奶奶死了之後,他揹著妹妹收下賠償金,卻拿到賭場去賺錢,結果輸了個盡光,後來還去偷男一號的車去賣錢,根本就不考慮妹妹會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熙成要在他身上充分的新增群嘲元素,讓觀眾都反感他,恨他,甚至想殺了他。
嘿嘿,飾演姜昌烈的李勳以後出門都要小心了,說不定會有人揍他。
最後就是男二號,說起男二號就不得不說韓劇中的這種特別現象,那就是男二號往往都有很重的戲份。
《這該死的愛》中的金俊成、《豪傑春香》中的邊學道社長、《藍色生死戀》中的泰錫、《快樂人生》中的閔道賢等等,都擁有大批的粉絲。
熙成打算把《三葉草》的男二號也打造成經典,金康宇飾演的尹成宇在劇中本來就是一個很討喜的角色,在父母都移民去了加拿大的情況下,獨自留了下來,經營著一家修車場,這一切都是為了能時常照顧無父無母的女一號。
他永遠是在女一號傷心、難過、迷惘、困窘、急需幫助的關鍵時點出現的那個人,永遠心疼地看著自己的心上人為另一個傢伙流淚難過,永遠默默忍受著自己的摯愛心裡裝滿對另一個人的愛,連一點小小的空間都不留給自己,永遠是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讓她幸福快樂,但,結果卻永遠是女一號撇下的那一個……
尹成宇的悲劇,來源自他的愛。
熙成將結局定格在他身上,繁華落盡後,他是品嚐愛情這杯苦酒的人,女一號和男一號都死了,他還活著,但是活著比死了還痛苦。
熙成將這部電視劇的矛頭直指韓國社會主要矛盾之一——貧富差距,這樣很容易得到大部分觀眾的共鳴,可以為收視率再增加一些籌碼。
這部電視劇,從頭到尾,幾乎顛覆了後半部整個劇本,熙成是真的傾注無數心血了。
要是這樣都沒有一點像樣的收視率,他又能有什麼辦法。
開啟電腦,登陸nateon,熙成連線張顯正,開始和他商量劇本的事。
張顯正對熙成十分重視,只要是他的資訊,一般都第一時間回應。
沒過幾分鐘,他就有了回覆,“這樣改……你確定?觀眾會罵死我們的,你說我為了愛情故意製造愛情,你這又何嘗不是為了悲劇在製造悲劇。”
張顯正心裡十分不服,他尊重熙成的意見,但絕對不會盲從,《三葉草》就像是他的孩子,他不允許任何不合理的改動。
熙成冷哼,飛快的輸入文字,“觀眾會一邊罵,一邊哭,一邊忍不住看咱們的電視劇。”
“可是……這改動的也太大了,”張顯正不得不承認,熙成說得對,觀眾罵不罵的並不能說明一部電視劇的好壞,如果做得到讓觀眾罵的同時還捨不得不看,不正能體現出電視劇的魔力。
“老兄,不改動的大,怎麼扭轉收視率,”熙成很霸氣的輸道:“這是我的方案,你最好年前拿出符合這個方案的劇本,我看了之後再說。”
張顯正畢竟受到過系統的教育,而且文學素養極高,寫出的劇本從文字語言方面幾乎無可挑剔,如果讓熙成寫,他寫出的東西一定能夠讓人笑掉大牙。
看過電視劇就能寫出劇本?
別扯蛋了,除非你背誦過劇本,這世界上除了專業編劇,任何人都辦不到。
他打算好好拉攏張顯正,以後想寫劇本了,把架構列出來丟給他就行了。
張顯正能說什麼,他現在對年僅十六歲的熙成心服口服,老老實實的接收熙成傳輸過來的資料,一邊心痛一邊震驚著。
心痛自然是因為熙成對他的“孩子”何止是動刀子,簡直是動用原子彈,震驚則是因為這些改動的地方,無一不恰到好處。
一個十六歲的孩子,究竟是如何想到這些的,張顯正開始的時候覺得自卑慚愧,幾十歲的人比不上一個孩子,後來就沒那想法了,別說是他,只要是個人,那就絕對比不上這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