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面見大師一面,求一串他開過光的佛珠回去向太后交差。誰知,卻意外聽到了許多關於佛珠的故事。
據傳說,光延大師佛理通達,知識淵博,悟性極高,是禪宗少見的得道高僧,他少年時便出家,一向慈悲為懷,雲遊四方,所以在民間佛界宣告遠播。而他一生之中,共有三串佛珠陪伴。
第一串因為明末清初的戰亂而丟失了,但據說,凡是得到這串佛珠的人便能贏得戰爭,統教萬民。而李自成,吳三桂都曾短暫的得到過這串佛珠。後來輾轉來到了皇太極的手裡,而他確實得到了天下。但他又因為某些原因而失去了,接著這串佛珠便不知取向,而皇太極也始終沒有統一中原。
在很多年後,佛珠被順治皇帝從多爾袞的遺物中拿回,而他本人對佛學本就痴迷,在加上這一切事情的因緣際會,讓他深信不疑佛珠的力量,所以這串佛珠,到現為止,仍供奉在大清的皇家寺院裡。所以那個“據說”更被世人信以為真。
但是又有傳言說,光延大師自己曾說過:‘那只是一串最普通的佛珠而已,只是因為人心中有欲,所以珠子便有了神奇的力量。’說完,他仰天嘆了口氣。
而在第一串佛珠丟失後,光延大師又帶上了第二串佛珠,繼續誦經唸佛,雲遊四方。傳說,他後來為了普渡教化一名身世坎坷,生性頑劣的孩童而送給了那個孩子,而那個孩子的母親在孩子得到這串佛珠後,居然神奇的病重痊癒。而自此後,光延大師的佛珠具有福祿救命之說,便流傳開了。但這串佛珠現在何方,至今是個謎。
據說,佛珠又輾轉回到了大師出家的靈隱寺。
可傳說畢竟是傳說,靈隱寺裡並沒有佛珠的身影。至於大師,也已有數年沒有回過這間寺廟。曉雪留在靈隱寺,一來是為了探查佛珠的取向,另外也為了等胤禛的到來。可是直到他們回京,他們都沒有見到大師和佛珠的身影。所以,要得到大師開過光的佛珠是不可能了。至於大師的三串佛珠,除了第一串外,都是撲朔迷離的。第二串流於世間不知去向,第三串正戴在大師手上,而大師行蹤飄忽不定。
而那日,他們誰都沒有想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佛珠,居然就這麼被暉兒給巧遇上了!』
雖然曉雪並不迷信這串佛珠的力量,但不管怎麼說,今天的事,自己該感謝太后的。因為,太后的這番賞賜讓她適時地避開了那些雜亂的眼神,真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屬於她的幸運!
今天,一切似乎發生的都很突然。但其實說來,也很簡單,一切只是都因康熙的一句話而默默改變了!
暉兒的歸來,其實並不是什麼太大的事。但是,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就不能簡單了。
所以各樣的目光,各式的話語,太后的賞賜,種種的事情,便都不稀奇了。
曉雪只怕是在太后這裡躲過了今日的煩惱,以後還會有許許多多麻煩等著自己……
作者有話要說:抱大家!謝謝大家的支援和頭腦風暴!後面的問題,確實不好解決,但我已經有了思緒。
第122章 擔憂的事
午後,曉雪坐在案前一面整理著新進要做的事宜,一面想著暉兒的事情。皇上的壽誕那日過後,來往府邸的人就絡繹不絕,多是見風轉舵的來恭賀小世子回府,但也有別有深意的人。
比如太子,比如十四阿哥,再比如朝中一些有女兒的大臣。
曉雪明白,雖然所有這一切看似都指著暉兒的婚事,但背後蘊含的意義就在於拉攏或攀附胤禛。
於此,曉雪都用了一句“暉兒還小,再則暉兒回來多靠皇阿瑪庇護,婚事自然也要有皇阿瑪的俯允才可”給擋了過去,面上她雖沒有應承任何人給搪塞了過去,但心底曉雪還是開始擔憂起來。
尤其是前日她進宮給德妃請安,又說起此事。德妃與老十四的福晉一唱一和,意思已經十分明確,就是要她同意暉兒娶十四福晉的內侄女為妻。
也許在德妃看來,這樣的親上加親是理所當然的,何況這是她的十四兒她最心疼的小兒子拜託她的事,她又怎麼會不盡心竭力!
但是曉雪卻不能鬆口,不說這婚姻背後蘊含的利益聯姻,就是為了寧兒和暉兒的幸福,為了兒子的心意,她也絕不能同意這荒謬的婚事。
可是,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擋住不易,而且擋得不好便容易得罪人。昨日,德妃見曉雪推脫,已經十分不悅,言辭中不免責備之意。曉雪倒不怕自己受到責難,只怕自己力弱,無法成全兒子的心意,到那時她要兒子情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