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以身轉心,再以心轉身,慢慢地,慢慢地走到那修行的巔峰。
也即是說,透過外力,慢慢的使自己的身體變得強大,當強大到一定的時候,就用身體來影響心靈,使得心靈一步一步走向完善,而當心靈強大到一定的時候,反而轉過來影響身體,使身體一步一步得以調和,消除身體的缺陷。
就這樣,身心相互引導著,相互推動著,朝著那大道緩緩的前進著。
修道,修道,其實修的就是身心而已。
此時此刻,秦軒於修煉之路,徹底的明白了,身心,說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若是在修行的路上,只注重一個發展的話,速度可能不但快不起來,且更是有很大的可能,走著走著,就再難以前進了。
因為雖說身可以轉心,心也可以轉身,但到底兩者之間的相互轉化和影響,是有限度的。
就如同一個人,當身體衰老之後,縱然心態良好,讓其看起來比較年輕,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的樣子,但終歸到底,還是不可能讓其保持著年輕的樣子。
因而身心兩者之間,彼此對彼此的影響,存在了一定的限度,一如修行中,在某個階段可以以身轉心,在另外的某個階段可反過來,以心轉身,但是從總體來說,還是要身心並舉,齊頭並進。
這才是修行的正道。
身心二者,忽視了任何一個,都會對修行的進度以及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造成重大的影響。
此時此刻,在那一幅幅畫面閃過中,在看到了別人的輪迴後,秦軒才真正知曉了修行的真義……使身心有所進步,即是人生,使身心有所進步,即是修行,使身心有所進步,即是道路。
沒有普通人與修煉者。
沒有什麼古武者與修士。
沒有什麼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芸芸眾生,大家都在同樣的一條道路上行走著而已。
只不過,有的人,知道自己所走為何路,然後透過種種辦法,讓自己走的更輕快,走的更遠。
也有的人,不知自己所走為何路,於是昏昏昧昧著,或是南轅北轍著,或是朝秦暮楚著,又或是把途中的某種風景,當成了一生的歸屬,如此這般,林林總總的情形背後,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核心,來貫徹其人生。
三十年一輾轉,方覺今是而作非,這樣的人生,不是一個貫徹的人生。
醒時心慷慨,夢中意彷徨,這樣的人生,不是貫徹的人生。
到頭點行囊,囊中無一物,這樣的人生,不是貫徹的人生。
而何謂貫徹的人生?
在秦軒看來,就是貫其一生,從生到死,徹其一生,從醒到寐。
身心在此中萌,身心在此中長,身心在此中凝,身心在此中定。
而這個“此”,就是秦軒的“俠”,就是師尊的“逆”,就是喬鋒的“掌”,就是古劍的“劍”,就是葉苦的“拳”……也可以說,就是人生的道。
如此人生,如此身心並舉的人生,方是快意的人生,方是修行的人生。
身是舟兮心是舵,茫茫塵海共纏磨,有身無心難定向,有心無身墜閻羅。
身心並舉,才是大道,循於此道,貫徹一生,方是修行。
離於此者,皆是外道。
離於此者,終非究竟。
此時此刻,秦軒也徹底明白了,為何大海歸源訣會具有著如此的威力,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便突破那於以前的古武者來說遙不可及的先天境界,更是一路猛進,在造化下,不斷的突破。
那是因為,大海歸源訣,便符合了身心並舉的大道。
在施展出招式時,已然便是身動,以身動,慢慢的便帶動了心動,此謂之以身轉心,且這種心動,不是平常的心動,而是其心,融入了那虛幻的大海,時常說,大海是生命的搖籃,是一切造化的起始。
因而在心融入了那大海後,便會漸漸感受那生命的流轉,歲月的更替,慢慢的,便會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在那一生中,明悟自己的路,堅定自己以後的方向。
那是心靈的洗禮,於自己的一個重新認知,且更是在那虛幻的大海里,可以慢慢的明悟到生命的起源,那造化的源泉,此謂之歸源,歸於那天地起始的一點。
因而在這種心靈的昇華中,漸漸的,以心來帶動身,使身更容易的契合於天地,慢慢的,就有了造化臨身,使得身體的缺陷,慢慢得到修補。
就修煉出了先天真氣,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