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主張我們只搞飛機和常規武器,不搞原子彈、導彈。爭論的溫度在不斷升高。在困難面前,一些同志搞“兩彈”的信心動搖了。聶榮臻覺得問題嚴重了,他是不同意“下馬”這種意見的。他在發言中說:“兩彈為主,導彈第一”,這是中央批准的方針,不能動搖,三五年內要力爭突破尖端。現在遇到些困難,但這是歷史任務,在困難面前是退還是進?他明確表示“我的意思還是要進”。另外,他解釋說,常規武器和尖端武器的研製,必須兩條腿走路。這二者上不去的關鍵都是新型原材料和精密儀器儀表。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就是尖端武器的研製都停下來,常規武器也上不去。解決的辦法是要列入國家計劃,大家都來攻關,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是要縮短戰線,任務排隊。這好比過河,大家都想過,但橋就那麼寬,得排排隊,否則一擁而上,就誰也過不去。他同時說明,導彈和原子彈的研究,三年來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已經有了自己的近程地地導彈,中遠端地地導彈也正在設計中。原子彈方面,專業技術幹部已經有好幾千人。從選礦到原子武器裝配的一系列工廠,大部分裝置已經具備,尤其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已經突破。因此,只要堅持攻關,措施得當,再有三五年或者長一些時間,突破是完全可能的。聶榮臻的意見贏得了大家的贊同。大家認識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輕率“下馬”,不僅功虧一簣,且將受到不應有的很大損失。會後,聶榮臻把“上馬”的決心和理由報告了中央。毛澤東和周恩來表示完全同意。毛澤東說:“對尖端武器的試製工作,仍應抓緊進行,不能放鬆或下馬。”還說過,“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陳毅老總也特別向聶榮臻表示說:“就是脫了褲子噹噹,也要把原子彈、導彈搞出來!”
會後,就集中力量解決攻關問題。在攻關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組織全國大協作,1962年11月,中央宣佈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由各有關方面的負責同志參加。會上還傳達了毛澤東關於“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的指示。“專委”成立後,每次重要的“兩彈”試驗和存在的問題,都要開會研究,使研製工作的領導有了進一步加強,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
有人譏諷說:“離開外國的幫助,中國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讓他們守著這堆廢銅爛鐵吧!”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在赫魯曉夫撤走全部專家所造成的嚴重困難面前,整個科研戰線上的人們,從上到下,反而激發起了千百倍的熱情。錢三強在文章中曾說:“作為一個有愛國心的知識分子,此時此刻的心情是什麼滋味!我很清楚,這對中國原子科學事業,以至於中國歷史,將意味著什麼。前面有道道難關,而只要有一道攻克不下,千軍萬馬都會擱淺。真是這樣的話,造成經濟損失且不說,中華民族的自立精神將又一次受到莫大創傷。”錢三強同志的話,足以代表當年知識分子的心情。攻關的戰鬥打響了。科學家們、科研戰線有關工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到處都有夜夜不熄的燈光。為了解決科學技術人員營養不足的問題,聶老總向全軍發動募捐,要求他們給以支援,並親自過問分發的東西是否到了這些同志的手中。這些都給了知識分子們以特別的感動,使他們至今記憶猶新。總之,千萬人的茹苦含辛沒有虛擲,終於換來了1964年10月16日我國西部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雲。這是一曲響徹雲霄的中華民族自力更生的凱歌,是中國人民偉大的創造力和凝聚力的表現,是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的活生生的證明。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大德篇(11)
在此之前,導彈方面,1960年11月5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東風一號”導彈;1964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接著是:1965年爆炸成功第一顆空投原子彈。
1966年10月,試驗成功第一枚由導彈和核彈頭相結合的導彈核武器。
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980年5月,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端火箭成功。
總之,從60年代以後,我國的液體火箭技術,包括“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全是我們獨立研製出來的。我國的固體火箭技術和人造衛星技術,更是在外國嚴密封鎖的情況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起來的。
從1955年到1980年,我國的原子能等尖端科學技術,從一無所有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