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來了,這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按照毛澤東形象的說法,就是“現在蔣介石已經在磨刀了,因此,我們也要磨刀”。而且他還特別警告說:“這個時期如果有機會主義的話,那就是不力爭,自願地把人民應得的果實送給蔣介石。”
日本投降後,第一件不祥和頗出人意料的事,就是蔣介石竟下令不準在敵後血戰八年的八路軍、新四軍向日偽軍受降,而要等遠居大後方的“國軍”,坐著飛機、輪船、火車趕來受降,這顯然就是內戰爆發的訊號。這種蠻橫無理的、違反一般常情常理的命令,當然不能不激起解放區廣大軍民的憤慨。但是,即使他們坐上火箭來,也難以及時趕到。於是蔣介石就來了第二個花招,即施放和平煙幕,連續發出三封電報,邀請毛澤東前去重慶談判。然而,這種非同小可的行動,究竟真意何在呢?是真正意在共商建國大計呢,還是大規模內戰未部署好,先來一個緩兵之計呢?從解放區的軍民說,從黨內到黨外,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不同意毛澤東到重慶去參加這種極為冒險的行動的。因為蔣介石是極為陰險的,過去曾不止一次軟禁和扣押自己的“政敵”。李濟深和胡漢民都被他扣押過。可是,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作為共產黨的領袖,對這種關係全民族命運,關係到全世界視聽的大事,則不能不衡量周全。衡量的結果還是以去為上策。且不說在當時全國各方的壓力下,還有一線爭取暫時和平的希望,即使對方是緩兵之計,也還是要去。因為全國人民都在熱切地渴望和平,如果共產黨不響應這個邀請,蔣介石就會把拒絕和平的責任很輕易地推到共產黨的頭上。自然這事包含著極大風險,但即使狼窟虎穴,也得挺身而入。因此,毛澤東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毅然決定飛往重慶。當時著名詩人柳亞子曾在歡迎毛澤東到重慶的詩中,稱讚毛澤東的行動為“彌天大勇”。隨著毛澤東到重慶,很快就暴露出蔣介石的邀請不過是一個騙局。因為他們對所謂和平談判,什麼準備也沒有做,一個方案也提不出來,原因很簡單,他們原來估計,毛澤東根本就不會來,也不敢來,這樣他們就師出有名,可以大打出手了。現在毛澤東竟然以單刀赴會的精神出現在重慶,他們自然就手足無措了。所以最初幾天談判,不過虛與委蛇,拖延時間罷了。後來他們又讓共產黨方面提出談判方案。從我方來說,既然來了,總還是盡力爭取以便有所收穫。所以這場談判竟持續了四十三天。我黨在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下,也作了一些讓步,同意讓出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除外)等八個解放區;同意按比例縮編我們的部隊。國民黨的部隊官多兵少,照他們的編法,我們一百二十萬人的軍隊,可以編為二百個師,但我們不這樣提。我們最後提出,如果國民黨真的肯把他的軍隊縮編的話,我們可以把解放軍編為二十個師,只佔全國軍隊的七分之一。從我方來說,應該說是已經作了很大的犧牲,但是由於國民黨的目的是要根本消滅解放區和解放軍,所以關於解放區和軍隊的問題,始終沒有達成協議。儘管如此,但總算有了一點收穫,簽訂了一個“雙十協定”。毛澤東在《關於重慶談判》中說:“‘針鋒相對’要看形勢。有時候不去談,是針鋒相對;有時候去談,也是針鋒相對。”我們以後把這個總結為“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這次重慶談判,就是以真和平擊破假和平的###。實踐證明,這一次的鬥爭是非常成功的,不但擊破了國民黨說共產黨不要和平、不要團結的謠言,而且使國民黨被迫承認了和平團結的方針。尤其是在全國人民為戰與和惴惴不安的歷史關頭,毛澤東出現在重慶,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樹起了中國共產黨光明磊落忠於民族的崇高形象。在政治方面的收穫上,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大智篇(16)
在重慶雙方握手言歡。進行談判的時候,毛澤東和黨中央絲毫也沒有放鬆警惕進攻解放區的槍聲。毛澤東是在8月28日飛抵重慶的。就在他到達重慶的第二天,蔣介石就密令各戰區印發他在1933年所編寫的《剿匪手本》。9月17日,蔣介石又密令送發這些手本。同時,國民黨軍閻錫山部對我晉冀魯豫解放區上黨地區的進攻也在9月間開始了。這個閻錫山自太原陷落後,長期躲在黃河彼岸的吉縣秋鎮一帶,這時卻氣勢洶洶地出動了十三個師,在日偽軍的配合下,先後自臨汾、浮山、翼城和太原、榆次出發向我進攻,佔領了襄垣、長治、屯留、潞城和壺關等地。有名的上黨戰役也就從此展開。然而,毛澤東對此早有所預料,他在飛往重慶之前,就囑咐在延安的劉伯承、鄧小平說:“你們到前方去,放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