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4部分

敵人,但現在看起來更沒有永遠的敵人!我高爾察克就是一個人,也要打到底!”高爾察克不再想那麼多,從烏法回到喀山後就積極開始備戰,協約國聯軍和新成立的伏爾加聯邦雖然號稱保持中立,但是之前答應移交的近5000參加了烏法戰役的白衛軍部隊和十萬支俄式莫辛納甘步槍還是如約運到了喀山。

就像聯軍司令部作戰室參謀們預判的那樣,高爾察克把喀山武裝起來的二十萬精銳白衛軍分成了三個叢集,西路軍是2個哥薩克騎兵師和3個步兵師,沿著伏爾加河北岸向西迂迴,西路軍突破伏爾加河防線主要攻擊區域,就在切博克薩雷到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市(馬林斯基鎮)之間。

高爾察克西路軍的總指揮是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季米列夫海軍中將,這廝從高爾察克在黑海艦隊時就追隨左右,是一員非常幹練的將領,同樣出身於沙俄貴族,也曾就讀於聖彼得堡海軍軍官學校。

季米列夫這廝不像佩佩利亞耶夫是個花花公子八面玲瓏的主,海軍將領出身的季米列夫留著一撮八字鬍,平時沉默寡言,講究軍容儀表,辦事效率很高,為人也相當正派,作為高爾察克部下中黑海艦隊嫡系出身的將領,深得全俄最高執政官高爾察克的信任。

季米列夫帶領的白衛軍西路軍步騎五萬多人,三天前就已經悄悄沿著伏爾加河北岸向西進發,目標第一攻克渡河並攻克亞歷山德羅芙娜,第二步直撲切博克薩雷,當然,這得是在高爾察克親自率領的東路軍主力在喀山打響之後。

高爾察克的中路軍則有2個白衛軍騎兵師和3個步兵師的兵力,目標是在伏爾加河北岸的澤列諾多爾斯克強渡伏爾加河,切斷喀山正面敵人的後路,中路軍的總指揮是羅曼。米哈伊諾維奇。克拉希爾尼科夫騎兵上將。

這位哥薩克將領對高爾察克而言,曾是當初在鄂木斯克政變推翻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臨時政府的有功之臣,當然,本質上克拉希爾尼科夫原先是一個君主立憲派,也可以說是保皇黨人的代表,沙俄舊哥薩克將領的主心骨之一,不過在沙皇時代顯然已經一去不復返之後,克拉希爾尼科夫將軍只能以一個職業哥薩克將領而自詡,而沙俄時代職業軍人的典範之一,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高爾察克則成為他效忠的物件!

除去西路軍五萬人、中路軍五萬人,剩下的就是高爾察克親自率領的東路軍主力八萬人,其中三個哥薩克騎兵師,五個白衛軍步兵師,最後主要以軍官團組成的2個步兵師,則是戰役總預備隊。

高爾察克的白衛軍主力,每個師基本都配置了兩個76mm口徑山野炮兵連,輪式帶護盾的馬克沁重機槍的數量也基本做到了一個步兵連隊就能配置一挺,此外每個師還有一個單獨的重機槍營,裝備24挺馬拉馬克沁重機槍。

1918年7月22日清晨6:30,高爾察克一聲令下,喀山白衛軍東路軍率先在喀山打響,由於鐵路在喀山的伏爾加河大橋上透過,無論是蘇俄紅軍一方,還是喀山白衛軍一方,在歷次爭奪喀山的戰役中都心照不宣的沒敢把大橋炸掉,只是雙方各自在橋頭堡建立了工事把橋給堵了起來。

當然,每次雙方圍繞爭奪喀山的攻防,則基本都以這座伏爾加河鐵路大橋為爭奪要點,這也得歸功於尼古拉二世還在當皇太子時督造鐵路和大橋時,那個時代的高等級高質量的大橋設計。

喀山白衛軍從北岸向南岸的蘇俄紅軍陣地發起了鋪天蓋地的炮火急襲,20個炮兵連一共120門76mm山野炮的彈雨帶著呼嘯撲向南岸的蘇俄紅軍橋頭堡陣地,與此同時,喀山要塞上的大口徑要塞炮也轟鳴了起來。

一時間蘇俄紅軍南岸陣地被炸的雞飛狗跳磚石亂飛,好在雙方在喀山爭奪和交戰不是第一次,因此蘇俄紅軍在沿岸修的工事也是相對比較完備,橋頭堡附近的炮位、塹壕和交通壕都覆蓋有厚厚的頂部,除了喀山要塞的重炮持續的攻擊能對這些工事產生致命的打擊之外,白衛軍的76mm山野炮對這些工事的威脅並不大。

當然,高爾察克也不是傻瓜,率先發起攻擊的76mm山野炮轟擊的物件是對方沿岸的步兵陣地,要塞炮攻擊的才是對方的堡壘,在撐過了白衛軍炮火的前十分鐘的急襲之後,南岸的蘇俄紅軍的炮兵很快也陸陸續續稀稀落落開始了反擊,因為北岸的白衛軍已經開始冒著炮火渡河,大橋北段也湧上了白衛軍的步兵進攻的身影。

由於之前的烏法戰役的慘敗和損失,之前從喀山方向抽調到南叢集參加烏法戰役的、蘇俄東方面軍的主力集團軍和炮兵連已經不復存在,而新成立的伏爾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