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見太子李承乾屢教不改,便動了廢立之心,開始屬意第四子,即長孫後所生的次子、李承乾的胞弟魏王泰。
魏王受寵荒唐胡為的李承乾相比,魏王李泰幾乎繼承了父親唐太宗與母親長孫氏所有的優點。他不僅有才華,善作詩文,愛好經籍、輿地之學,而且有膽略,善於擴大自己的勢力與名聲。這也是唐太宗最賞識的地方。李泰的經歷似乎比較複雜一些,歷封宜都
王、衛王、越王、魏王,歷任揚州大都督、左武侯大將軍、鄜州大都督、相州都督。
李泰的得寵與李承乾的失寵大體上是同時發生、互動消長的。唐太宗幾乎是有意鼓勵李泰奪取儲位。他循序漸進,採取各種手段表示自己對李泰的優寵。例如違背禮教規定,每月賜給魏王李泰的供給出太子李承乾的還多,故意讓魏王府凌駕於東宮之上;李泰腰腹肥大,行動吃力,太宗特許他乘小轎入朝。太宗臨幸李泰府第,又破例為他赦免長安死囚,蠲免魏王府所在坊區當年租稅,賜泰府僚屬及同里老人各有等差。這種恩寵是君主才能享有的,唐太宗施之於李泰,無疑是向眾臣顯示他意立李泰為太子。唐太宗還特許李泰在魏王府內開設文學館,招引學士,這表面上是表彰李泰禮賢好學,實際上是仿照唐太宗為秦王時置文學館的舊例。一時之間,魏王府人才眾多,門庭若市,這不僅為李泰拉攏朝臣大開方便之門,而且使群臣可以猜測到唐太宗的用意,更何況唐太宗曾經公開表示:“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唐太宗為李泰奪嗣,千方百計抬高其地位,預先造成寵冠諸王的既成事實,好為其將來繼位作準備。
大臣反對唐太宗為李泰謀立太子的態度如此鮮明,為什麼李泰最終沒有立成呢?關鍵是當時的重臣持反對態度。
早在貞觀十二年正月,唐太宗聲稱“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暗示魏王李泰可以取代李承乾。魏徵當即表示不敢苟同,認為“立嫡立長”是皇位繼承的根本原則。在大臣們看來,李承乾雖然不肖,卻也沒有壞到被廢的地步。後來,唐太宗對待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薄此厚彼的做法越來越明顯,大臣們對太宗的恩寵逾制公開表示不滿。褚遂良曾上疏說:“您雖然特別甚歡魏王,但規格不應讀超過太子。如果名分顛倒,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容易讓奸佞小人鑽空子,禍亂國家。
但唐太宗根本不理這些話,甚至令李泰移居武德殿。武德殿曾經是李元吉的住所,唐太宗的意圖,除了與李泰往來的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藉此提高李泰的地位。
魏徵就此事上疏唐大宗。魏徵在疏中並沒有講立嫡以長的原則,也沒有談歷代立嗣的成敗,而是單刀直人,訴諸於父子親情,暗示兄弟鬩牆將導致玄武門那樣的流血衝突。唐太宗殺弟弒兄,奪取帝位,置”立嫡以長“的原則於不顧,在選擇嗣君時主張立賢,卻無論如何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子孫重演這一悲劇。經過一番考慮之後,唐太宗不僅收回了令李泰移居武德殿的敕旨,而且指派魏徵為太子太師,輔佐李承乾,並向群臣宣佈:”方今群臣,忠直無逾魏徵。我遣傅太子,用絕天下之疑。”
貞觀十七年五月,唐太宗針對李泰黨人散佈的“太子李承乾腳有毛病,而魏王李泰聰明,領悟力又高,時常隨太宗出遊……已有附會者”的流言蜚語,特對群臣申明:“太子雖然腳有毛病,但並不是不能走路。而且《禮記》記載分明:嫡子死亡,則嫡孫繼位。太子的兒子已經五歲,我絕對不會使庶子接替嫡子,開啟奪嫡禍源!至此,唐太宗己對眾明確宣佈絕不以庶代嫡,杜絕了李泰黨人的非分之想。
但是,對李承乾和李泰來說,唐太宗改變態度並沒有發生預期的作用。李泰並沒有因唐太宗改變態度而放棄奪嫡的念頭,而立承乾也沒有感到真正的輕鬆。最終,李承乾因密謀發動政變而被廢黜。
兩難選擇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承乾被廢,魏王李泰、晉王李治作為長孫皇后所生的嫡次子,都有繼承儲君的資格。但是李泰的條件比較優越,他年長李治9歲,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尤其是得到太宗的寵愛和支援。朝中大臣岑文字、劉洎看太宗臉色行事,上疏太宗請立李泰為太子。
而李治生性柔弱,喜歡安靜,給人們的印象是“寬仁孝友”,雖然身為嫡子,卻並沒有得到唐太宗過多的關注。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李治小時候剛一開始學習《孝經》,太宗就書中要義問他,李治這樣回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十分滿意,誇獎他說:“能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