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總之,“歷觀古昔帝王人君,恭儉莊敬,藝能博學,罕或有焉”,可謂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帝王全才。

南梁一共四任皇帝,倒是有三個文采非凡的。而蕭梁皇室能文者之多、水平之高、對中國文學貢獻之大,也為歷朝皇室所僅見。蕭家父子可以稱得上是文學世家,蕭衍之外,除了其早亡的四子、五子外,他的長子蕭統、次子蕭綜、三子蕭綱、六子蕭綸、七子蕭繹、八子蕭紀,孫子蕭詧等都是文學高手,並且有相當出色的作品傳世。前面已經提到,其女兒中也不乏文才掃倒鬚眉者。

為此,明代學者張溥便評論道:“帝王之家,文章瑰瑋,前有曹魏,後有蕭梁”(《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代學者賀貽孫也說:“南朝齊梁以後,帝王務以新詞相競,而梁氏一家,不減曹家父子兄弟”(《詩筏》)。

不過較受後人詬病的,還是其為文的目的性及狹隘的文化追求(也就蕭統堅持“風教”、不落流俗)。儘管蕭梁皇室幾乎個個善詩能文,且他們周圍也聚集並吸引了相當一大批文人,他們所營造出的也是一種較為寬鬆的文化環境;可是以他們的作為看,他們既把學術、文學與政治分開來,從而消解了文化的功利性、正統性,而又令詩歌走向了娛樂化——他們之愛好弄文,不過就如同後世那些小文人幫著歌兒舞女填詞作曲、今人編個段子一樣,純粹只是為了消遣、娛樂而已。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提到的梁元帝蕭繹的那篇《採蓮賦》就是一首典型的豔情詩、娛樂之作,“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美則美矣,只是缺乏一些嚴肅的內涵。而當公元554年西魏軍包圍並攻破梁元帝所在的江陵時(今荊州),他在將平生所藏的十四萬捲圖書付之一炬之後,說出這種話也就不奇怪了:“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①”,大有讀書無用的感嘆!其實,這本應歸咎於他從一開始就把書讀歪了,或者說也從來沒有把它們讀透。

然而更可惜的是,對於當時詩歌的這種不正習氣,作為皇帝的蕭衍卻卻並不加以矯正,而且他“內心恐怕還是欣賞豔體的”,因為他早年也曾熱衷此道。因此從這一點上而言,南朝的精神與士氣淪喪,也並不是偶然的。

①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一次文化浩劫,後面還將提到。

3、他的文學水平其實並不高

這裡便要專門談及蕭衍的文學創作了,儘管他是個博學的通才,但專就文藝而言,他可能並非是個一流的詩人,所以中國文學史上也並沒有他的一席之地,有的只是他對於文化、文學的無可估量的推波助瀾之功。

不過,如果就蕭衍號為“竟陵八友”、與當時第一流的作家們併為時人所重的話,那麼他的文學才能就是不需要置疑的了。可是他現存的作品並不多,而且其中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更少。據《梁書•武帝本紀》中的記載說,他的文集原有一百二十卷之多,可是到了唐朝初年再統計時,卻只有《梁武帝集》二十六卷,《梁武帝詩賦集》二十卷,《梁武帝雜文集》九卷,相加起來才不過五十五卷。當然,這應該與蕭衍身前、身後幾次大規模的*及梁元帝在江陵焚書等浩劫有關。

今天看來,蕭衍的作品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是他在登基前的作品,這些詩多為趨附時流的豔體詩,多被保留在了《玉臺新詠》中;而另一方面是他崇佛以後為宣揚佛法或者與群臣的一些贈答之詩,這些作品大抵枯燥無味,缺乏文學價值,更有些純粹是僧侶們為著傳教而儲存下來的。

在《玉臺新詠》中收錄了蕭衍約四十首詩歌作品,其中有擬古之作十四篇,還有一些多是五言四句的南朝民歌體小詩。據說當時這種小詩體裁很不受文人們的看重,甚至受到了一些大文人如沈約的鄙視,可是蕭衍卻非常喜愛它,作得也很認真。他就如同愛作新聲、不屑時人批評的漢武帝一般,根本不管別人對此的態度,這也即是帝王們的專利所在。

而就在這些小詩中,卻也不乏佳作,如一篇《搗衣》詩是這樣寫的:

駕言易水北,送別河之陽。沈思慘行鑣,結夢在空床。

既寤丹綠謬,始知紈素傷。中州木葉下,邊城應早霜。

陰蟲日慘烈,庭草復雲黃。金風但清夜,明月懸洞房。

嫋嫋同宮女,助我理衣裳。參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