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各位愛卿,為嘉獎岳飛對我朝的貢獻,朕決定予以追封。小七,宣旨。”
小七從我身後走出,拿出聖旨,大聲念道:“我朝中興名將岳飛,武功卓著,震古爍今,為表彰其為我朝立下的不世之功績及精忠報國的大義精神,特追封岳飛為威遠鎮天尊武聖帝君,各地可配其廟,使其居祠廟享受煙火供奉,以供我朝百姓祭祀緬懷。另,岳飛、韓世忠等先烈之後人有願意為我朝效力的都可前來吏部,朕會親自面試,以定其職。欽賜。”
“啊?武聖帝君?這個封賜可謂極致也。”眾人無不唏噓感嘆。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有兩名武聖。唐宋以前,歷代皇帝追封的武聖是興周八百年的功臣姜尚姜子牙,自宋朝徽宗帝起,開始追封三國時期的武將關羽,到了明朝,朱家皇帝繼續追封關羽,明神宗正式以“聖”字加封,清朝時期,關羽的地位更是高漲,清政府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使關羽成為了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並一直延續到了後世。
此刻,我以“武聖”之名賜予岳飛,直讓一眾武將羨慕不已,卻又心服口服。身為南宋中興四將(其餘三人為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的岳飛,其功績遠遠超過其餘三人,即便是在整個大宋朝的歷史上,岳飛的功績也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岳飛,或許就沒有之後的南宋。
相對而言,從歷史的本來面目看,岳飛作為武聖比起關羽更為適合。無論是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還是文治戰功,關羽都無法和岳飛相提並論。關羽死後,在顯靈時大喝一聲道:“還我頭來!”似乎顯得豪氣沖天,而岳飛生前曾經高呼:“還我河山!”兩相一比較,岳飛所言是何等氣魄?一為劉關張兄弟情義,一為天下蒼生之情,這完全就是小義與大義之分,兩者之胸襟,在這一聲怒吼之中,便可立判高下。
然而,歷史是當權者所寫,而關羽正好適合統治者朝代更替的口味,所以才被統治階層不斷地封王封聖,到了後世,武聖關羽的名氣可是遠遠大於岳飛,關帝廟也遠遠多於嶽王廟。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民族的悲哀,國家的悲哀。在封建帝制下,任其百姓所愛,也遠不如帝王的追封。
數日後,以大宋皇家報為首的臨安各大報紙相繼刊登了大宋皇帝祭拜岳王廟的整個過程,武聖岳飛之名自此流傳開來,在國家危難之際,朝廷需要英雄,百姓同樣也需要英雄,而在宋朝民間有著極高聲望的岳飛無疑就是最佳人選。
在我的指示下,臨安府決定在臨安城的中心廣場上為岳飛建造一座雕像。同時,各大報紙也在朝廷的授意下,刊登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南宋初年胡銓所書的《上高宗封事》。1135年,剛剛升任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銓聞知秦檜於1138年8月派王倫為計議使出使金國乞求和議,屈辱稱臣,即以“冒瀆天威,甘俟斧”的氣魄,寫下了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宣告“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在這篇文章中,胡銓言道,“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區區之心,願斷三人頭,竿之藁街。然後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爾,寧能處小朝廷求活邪!”
另外一篇則是靖康年間太學生陳東所書的《上高宗第一書》。在文中,陳東寫道,“臣以一介草茅之賤,荷陛下記錄姓名,首賜追召,臣不敢不以天下之言報陛下。想大臣必有怒臣之言者,然但知不敢欺君父耳,死生以之!”
這兩篇文章都表達了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希望朝廷積極主戰,以收復失去的國土,重建國家之一統,而不應當一味求和,以小朝廷求活,否則死生以之。
從《告大宋百姓書》的釋出,到追封岳飛為武聖帝君,這一切都表明了朝廷抗擊蒙古,收復舊山河的決心。在報紙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臨安百姓的抗蒙積極性空前高漲,對於收復北方的信心也開始逐漸恢復。
龍牙成員在索無魂的指揮下,不停地將一份份大宋皇家報送到北方,並在主要城市的鬧市區張貼出來,這就或多或少地點燃了北方漢人沉寂百年之久的華夏之心。當然,龍牙也為此付出了不少代價,好幾個地方的秘密聯絡點被蒙古官府查獲。
九月十四日,蒙古又一批軍隊,約兩萬五千名漢金混編步卒在徵南副監軍史天澤及都指揮使孔元的率領下,抵達了襄陽城下。新增的兩萬五千名蒙古將士加上原有的六萬大軍,襄陽城下的蒙古軍隊便達到了八萬五千之多,從數量上已經超過了襄陽軍區的人數,同時,隨史天澤前來的還有兩百門拋石機,這批拋石機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