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
“師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陛下,這其中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從地理位置行政區域上來看,我朝其它戰區都是建立在一個行政區域上的,而只有江淮戰區是以淮河長江來命名的,並非是按一個行政區域來的,所以,江和淮很容易被分開,各自成為獨立的戰區,江淮之間,兩淮之間距離都很遠,且地形各不相同,所以邊防佈置也各不相同,淮東多水,故以水寨為主,淮西多山,故以山寨為主,比如安化鎮便是山寨。第二是從協調作戰來看,如果分而制之,則會造成東西兩路不顧大局各自為政,難以保證雙方互為依靠,互相救援。所以一直以來,是分是合始終沒有定論。”
戰區的分與合,關係到整個防禦體系,其影響重大。一般而言,導致戰區調整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敵我雙方軍力的變化,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情形,戰區的調整會有不同的效果。然而,整個南宋朝,其江淮戰區的分合始終搖擺不定,變化之頻繁的確讓人費解,而且其變換之原因主要還不是因為形勢的變化,而更多的是因為人的因素。
我稍事停頓,消化了一下賈似道的話語,又問道:“師臣,那現在的兩淮戰區又是何種情形?”
“陛下,端平元年,先帝將戰區一分為三,淳祐十年,又合為兩淮戰區,景定五年中,先帝又將其拆分為二,淮南東路戰區,以李庭芝為揚州制置使,負責東路軍務,淮南西路戰區卻沒有任命制置使,只是讓廬州鎮邊軍統制**等人統轄軍隊,暫時接受樞密院和兵部的指揮,而老臣至今還兼任江淮制置使的職務。所以,現在的江淮戰區既不算分也不算合。”
宋理宗優柔寡斷,在其任內,多次分也多次合。
戰區的分合各有利弊,對於性情搖擺不定的宋理宗,分分合合也是適合其性格的。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賈似道和李庭芝的關係。當年,兩人同在大帥盂珙帳下聽令,後盂珙離世薦賈似道代之,而賈似道也十分器重李庭芝的才能,後來,賈似道鎮守京湖,起用李庭芝為制置司參議,不久,由於李庭芝表現極佳,在賈似道的極力推薦下,李庭芝受到朝廷的提拔,命他移鎮兩淮,直至擔任揚州制置使。但賈似道漸漸感到,李庭芝忠於朝廷,忠於趙氏王朝遠甚於忠於自己,於是便沒有讓其擔任江淮制置使統轄兩淮。
我覺得這分和合確是難以選擇,搖搖頭道:“師臣,那依你之見,蒙古進攻廬州一事,該如何處置?”
“陛下,老臣以為,首先當弄清廬州的情形,這一點老臣估計近日廬州府便會有訊息傳來,其次是判斷忽必烈之意圖,他是想全面南侵還是偶爾為之。”
“太師所言乃是關鍵。”兵部尚書範文煥贊同道,“弄清蒙古的意圖才可分別待之。”
我點頭表示同意道:“兩位愛卿說得不錯。”
陸秀夫想了想問道:“陛下,我朝淮南西路之防禦力在所有戰區中最為弱小,是否需要派兵救援?”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君實,如果你是阿術,後面你會怎麼做?”
陸秀夫起身道:“陛下,若先不論蒙古人的意圖,單純從軍事角度猜測,臣以為有以下兩種可能。陛下,各位大人,請看地圖,如果臣是阿術,一是拿下安化,安肥兩鎮,包圍廬州;二是繞過廬州,經六安,過霍山,桐城,直抵安慶。如此一來,戰線變長,蒙古騎兵速度快,機動性強的特點便可以顯現出來。倘若我城中守軍出擊,則極有可能在野戰中被其殲滅;倘若固守城池,則他們可以盡掠周邊農作收成。”
“恩,君實,那你認為蒙古之意圖是何?”
“回陛下,臣以為蒙古人進攻廬州,乃是嬉戲隨意之作。”
“哦?這是何意?”我問道。對於陸秀夫,大家都知道深為李庭芝所器重,而且為人冷靜,在軍事上的見解非同一般,自然不是妄言之人。
“陛下,各位大人。蒙古剛剛經過汗位之爭,以目前之國力,並無一舉南下之能,且淮南西路以山地為主,並不適合大規模騎兵之戰,即便蒙古鐵騎驍勇善戰,若要全面南征,也至少需要十萬大軍以上,加上輜重後勤,淮西之地不適也。從這兩點分析,臣以為他們的目的並非要和我朝發生大規模的交戰,臣猜想,蒙古人只是為了某種未知的目的,才兵臨廬州的。”
陸秀夫之言讓在座之人都緩了口氣,覺得心裡稍稍安定下來,只要蒙古軍隊不是著力南侵,那麼最多也就是搶掠一番便會返回了。
第205章 虎將夏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