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機關炮,2門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一門76毫米主炮,巴拉克導彈32枚,機槍2到4挺,魚叉反艦導彈4或8枚,迦伯列反艦導彈4或6枚。從阿利亞級上的武器配置看,林盛幾乎抄襲了以色列人的設計,他不喜歡的是奧托76主炮和機槍,所以沒有采用,這也是西北風級最大的特點,其實2208也沒中口徑炮,林盛還不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設計的艇比以色列人設計的艇多了拉姆導彈和魚雷。西北風級還有資料鏈的自身的各種雷達,林盛設計艇的時候雖然充分抄襲了別人,但不得不承認他的設計是目前最完美的,暫時還沒有那種導彈艇的綜合作戰能力超過西北風級。(我多說一句,通常通途武器效能越一般,多而不精,但製造用途太單一的武器,又要花很多錢,現在很少有國家大量生產和裝備專業攻擊機,因為多通途是趨勢)
防空武器測試進入倒計時,根據華顯的命令,參與武器試驗的幾架F-4EJ戰機會在幾分鐘後出現在西北風級導彈艇的四周,從4個方向各發射一枚不帶戰鬥部的魚叉,4枚魚叉會在同一時間飛向導彈艇,這是最考驗導彈艇戰鬥力的時候。
坐在直升機上的林盛有點緊張,他認為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火力不足,怕擊落不了‘來襲’的魚叉導彈,但艇上還有2部有源電子干擾機,還有很多幹擾火箭彈,即使厄利孔炮打不下魚叉導彈,干擾裝置也能把魚叉導彈騙走。導彈艇上目前有4部防空火控系統,充分讓4座防空武器發揮效力,理論上還是可以對付4枚來自不同方向的導彈。
導彈艇上的防空作戰系統是全自動,雷達發現目標後電腦根據程式可以控制防空武器,這樣人的工作量降低很多,但不知道自動控制系統的反應時間是多少,萬一系統宕機一次,那就不好看。
UH-60直升機正繞著導彈艇盤旋飛行,華顯聽無線電內有武器試驗的指揮人員報告:“以按計劃向目標區發射魚叉導彈。”
無線電內傳來各架戰機的報告,“1號機順利發射。”
“2號機順利發射。”
“3號機順利發射。”
“4號機順利發射。”
接著具體主持武器試驗的武器開發試驗部部長副部長報告:“請導彈艇準備攔截來襲目標。”
華顯用無線電回答:“收到。”
4枚導彈都順利的從F-4EJ戰機發射出去,林盛的心緊張的跳成一個,汗水順著腦袋流到他臉上,他拿著望遠鏡從直升機的機窗玻璃向海面上看,一道白線貼著海面就過來。他放下望遠鏡環視一下海面,有4道白線奔著導彈艇飛過去,也不知道魚叉導彈的雷達能不能順利鎖定導彈艇。導彈艇的雷達反射訊號非常小,甚至可以造成導彈無法瞄準,或者把導彈上的雷達變成‘近視眼’,雷達開機後難以捕捉到目標。不是所有的導彈都能鎖定隱形導彈艇,但如果導彈與導彈艇很近,那導彈上的雷達肯定能捕捉到導彈艇。
這時候海上自衛隊參謀長佐藤昭的心中也有點發毛,不知道這些武器效果怎麼樣,4枚導彈,好攔截嗎?金剛級驅逐艦基本能做到,高波和村雨級驅逐艦都很難做到這一點。
導彈艇上還有參聯會主席大島純、防衛研究所的廣田義、技術研究總部的木村太郎、裝備局的松井壽,這些人都是非常關心日本的武器技術發展,都在導彈艇上親自觀看武器試驗,而且此時首相和防衛廳長官和官房長官也在關注導彈艇的武器測試。
如果成功攔截4枚導彈,那日本的海上自衛隊就有希望,他們可以大量生產這種艇,彌補驅逐艦的不足,如果用這種導彈艇防禦,日本就固若金湯。
4枚魚叉導彈,與導彈艇的距離幾乎是一樣的,不是先後靠近導彈艇,而是同時靠近。對防空火控系統是巨大的考驗,艇上的對空搜尋雷達、低空搜尋雷達全部開機,密集陣機關炮上的火控雷達發現‘來襲’導彈,6根炮管旋轉起來,噴灑出密集的彈幕,‘來襲’的魚叉導彈飛入一片彈幕之中,機關炮的炮彈都裝的近炸引信,飛到目標附近就爆炸,靠密集的彈片去攔截導彈,而不是靠直接命中導彈來摧毀導彈。魚叉導彈被密集的彈片擊中多處,最後爆炸墜毀到海面上。
後甲板上的MK49拉姆導彈發射系統的保險早就開啟,火控雷達捕捉到‘來襲’導彈,發射器迅速飛出一枚拉姆導彈,導彈和導彈迎頭飛行。拉姆導彈採用的是被動雷達尋的和紅外雙模製導方式,導彈全長2米79,導彈重70多公斤,最大射程9千米。
拉姆導彈輕鬆的迎頭命中魚叉導彈,在導彈艇後方7公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