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帝看了康有為的條陳後認為康有為有廷樞之才,應封其二品以上官銜,但應考慮到封其為二品須向慈禧報告,也不知慈禧能否同意,再說封康有為二品以上官銜,康必須要面見慈禧,奏對中倘有不合慈禧心意的話,慈禧又要百般挑剔,萬一不用康有為的話,豈不要影響變法大計,因此向康有為左看右看,看了又看,乃一時拿不定主意。及至暗道,康有為“有廷樞之才,可惜無福”時主意方才定下,遂對康有為道:“卿之材可堪大用,且封為三品主事。”康有為原為六品,今突驟封為三品,自然是喜出望外,當即跪倒口中高呼:“謝陛下隆恩。”謝恩畢,康有為深感光緒帝知遇之恩,乃薦內閣候補侍郎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弟,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和自己的得意門生梁啟超,以及胞弟康廣仁。光緒帝大喜,旨下“各授實職,賞四品銜,京師行走。”自此,康、楊、劉、林、譚、梁常聚一處研究變法之事。
一*八年——即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採用了康有為的變法之策,降旨:“廢時文,設學堂,裁冗員,改武科制度,開經濟學科。”又下決意改革的上諭道:“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變法自強,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一再審定,籌之以所熟,妥議施行。唯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狃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摒除,眾喙曉曉,空言無補。試問時局如此,國是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國政毫無裨益。即從中國大經*而論,三皇五帝相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立。用特明白宣示,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奮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需博採各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莫徒襲之皮毛,竟騰其口說,務求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具奏,所有翰林院各部院司員,各門侍衛,候補,侯選道府州縣以下,各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准入學肄習,以期人才輩出,以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將此諭知之。
(七十一)
凡事新舊更替,絕非易事。新生事物的出現必將加速陳腐東西的滅亡,因此陳腐的東西則必然成為新生事物的障礙。往往其間都會產生卓絕的鬥爭,此種鬥爭,有時竟能達到十分慘烈的程度。新生事物往往因人們對其不瞭解而不願接受。雖然其必定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其在剛出現時往往如剛出母腹之嬰兒,顯得十分脆弱。加之代表陳腐的勢力有意的扼殺,因此就更顯得脆弱得很了。陳腐的東西雖然陳腐,但其往往會利用人們曾從它那裡得到過利益而不肯輕易退出歷史舞臺,加之人們對其已習以為常,因此會竭力維護陳腐的東西,和新生事物進行激烈的對抗,以堅持在歷史舞臺上保留其一席之地。光緒帝變法的諭旨一下,一般老臣就互相串聯,起而反對。其激烈反對者有禮部尚書懷塔布,御史許應騤,侍郎坤岫,徐會灃,溥頊,曾廣漢等,隨之懷塔布等一起反對變法的人共推懷塔布等六人為代表至頤和園請慈禧太后出面干預。慈禧未置允否。羿日,光緒帝至頤和園向慈禧請安時,慈禧對帝言道:“帝師翁同和,年已老邁,身體也歉康健,當令其出缺,回原籍養老,以示皇帝顧念師恩之情。其所遺軍機之缺,令直隸總督榮祿補之。”光緒帝知聖母皇太后此舉是反對變法,讓翁老師回原籍養老實際是要削弱自己的羽翼,無奈,只好忍氣吞聲遵照懿旨辦事。事過之後,乃將一腔怨氣撒在懷塔布等六人身上,將六人統統革職,光緒帝只顧解一時之怨氣,殊不知此舉大大地觸怒了慈禧太后。可是光緒帝卻渾然不覺,仍然一心推行新政。那拉氏本系女中魁首,且有數十年臨朝之經驗,練就了老謀深算,縱橫捭闔的手段,對光緒帝一心推行新政只當是視而不見,表面上從不過問,實際是在暗地裡安排了一切。不久,慈禧召榮祿至頤和園密商。次日上朝,榮祿乃向光緒帝奏道:“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奉旨在天津小站,組訓新軍,現在已訓練有成,請帝奉太后往天津閱操。”光緒帝大喜道:“那就取久武之意,擇九月五日往天津閱操。”退朝後,康有為留下往見光緒帝對帝言道:“陛下維新變法,觸動了守舊派之利益。因此守舊黨人極力反對。其之所以敢於反對陛下之決策,追根尋源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