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合圍,那麼朝鮮南北之間,日軍在漢城一線的部署就出現了兵力空檔,並且在短時間內很難加以填補。
同時朝鮮地形還有一個特點,靠近中國的西海岸比較平坦,在這個時代,主要的城市、人口和農業都集中在這邊,而靠日本海的東海岸,有綿延千里的太白山脈,崎嶇難行,人口相對稀疏,軍隊補給比較困難。
如果掐住了漢城一線,便等於攔腰一拳打在朝鮮半島的腰眼上,抄了北方平壤日軍的後路!
選擇仁川登6,原因和秦林所知的另一次仁川登6完全相同,先出敵不意,其次仁川距離漢城很近,在這裡登6,可以直搗侵朝日軍的總指揮部,同時光復朝鮮都,鼓舞己方士氣,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戰局展完全符合秦林的預想。李舜臣確實很給力,以相對弱小的兵力在朝鮮南部海域連續打敗日本水軍,牽制了日本海上力量,使瀛洲水師運送的登6部隊沒有在海面上過多糾纏,沒有給仁川、漢城之敵以充分的預警時間,就登上了朝鮮的西海岸。
此時漢城一帶只有宇喜多秀家第八軍的一萬一千日軍,還要分散把守水原、仁川、元山等港口,留在漢城的日軍兵力不過五千餘人。
明軍同樣是一萬一千。但卻是瀛洲6戰隊全火器裝備、武裝到牙齒的精銳,以及劉綎和鄧子龍麾下的百戰之師,緊緊捏成了拳頭,狠狠砸向漢城!
另外朝鮮當地人的配合也很給力——華夷秩序下,誰的漢化程度深誰就是華,誰離中華文明圈遠。誰就是夷,相對於中國這個“華”,朝鮮是“夷”,相對於日本,則朝鮮是小中華,日本是夷,所以朝鮮人心甘情願的對中國事大,卻極不願意屈服於日本,天朝王師一到。立刻應者雲集,士紳們把百姓組織起來,送糧送水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