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默默無聞的,還是流芳百世的,其實都是為今生而活。
人一出生,便具備了人性的全部基礎,隨著人的生長,這個基礎得到逐步充實和完善,各個方面也逐漸均衡,融合,趨向一致,隨著老年,強度慢慢減弱下來。
我們無法超越現有的生命模式和人生軌跡,我們還沒有看到別樣的人生,還要繼續按照現有的人生模式和軌跡走下去,去重複已經重複了無數次的人生。但由於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次性的,我們並不感到厭倦和重複,我們以全新的心境去經歷陳舊的人生。
對於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說,人生是過於實在了,他把一切感受為實在,包括夢想。但我們能否反其道而行之,把一切感受為夢,以夢樣的不真實的態度和心境來看待人生,在具體的事情上茫然視之,茫然為之,不刻意追求結果,人生將會變得更少痛苦和更多幸福。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題,而我卻在所有主題下悄唱低吟著人生,不息的吟唱、不息的吟唱………
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在堅持著十八歲時的夢想,拿就味著他永葆了青春。時光對於他已經靜止,所流逝的只是物理時間。
人生的結局每個人都看得很清楚,但人儘可以在這之前給人生製造一些懸念,從而使人生變得有趣一些
在社會中,我們可以有多個機會或機遇,而在大自然中,我們的機會只有一次。
人生的結局每個人都看得很清楚,但人儘可以在這之前給人生製造一些懸念,從而使人生變得有趣一些
人性中許多醜陋的東西都被我們小心翼翼的迴避了,既使偶有揭示,也把它當成一個特例,而沒有上生到質的高度。因為我們太需要美化人性了,在這種美化中,世界變美好了,人變可愛了。
一切苦難被超越的前提,在於生命是一種感覺。既使肉體的痛苦反應到意識中,也體現為一種感覺。基於此,人生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當然也包括我們所承受的苦難。
人身上有些東西是屬於人性的,有些東西卻屬於個人。人性的東西被個人的東西包裹起來,內隱著,只時不時的顯露。
我們大多數人在過的並不是“應該怎樣”的人生,而是“不得不如此”的人生。
有個人魅力可以引起別人的好感和尊重,無個人魅力而有令人羨慕的財富和地位,同樣能引起別人的尊重。但個人魅力只訴諸人的感性,所以並不可靠,而財富地位卻關涉人的價值判斷,所以要可靠得多。有個人魅力的人一旦陷入困頓,他所引起的尊敬之情就會大打折扣。
任何大幸運或大不幸,都是脫離常軌的。他們不僅改變著人的生活,也改變著人的意識。一種生活改變了,另一種生活開始了。生活只是稍稍停頓了一下,又悠悠前行了,一切又都納入了正軌。
人生與人性(之五)
人可以失去一切,但不可以失去健康。人可以失去健康,但不可以失去意志和尊嚴。意志和尊嚴是生命最後的堅守,堅守著餘下的殘缺的歲月。
人生不能不是夢的,因為人的思想是夢,感覺是夢,意識是夢。
不論是出於被動還是出於主動,你選擇了一種生活,就是選擇了一種愛,一種情感,一種情境,乃至選擇了一種性格和命運。如果你當初選擇的是另一種生活,你就會陷入另一種情境,另一種情感,另一種愛。而對此時的自己感到不可理解。
有時候會覺得活著很好,活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人只要享受活著本身就夠了。但這種時刻總是很短暫,不會成為一種長久的持續狀態。在更多的時候,我們感到缺憾,欠缺,感到美中不足,感到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以及願望的無法抵達。
“沒有人生”,只有生活和現實的生存,我們大都如此活著。受求生本能的驅使,我盡力的趨利避害,趨吉避凶。受慾望的驅使,我們盡力追求更多的佔有。受感官享樂的吸引,我們去追求更多的滿足。濃重的“塵世氣息”瀰漫在當代的每個角落,“神性”,這個只有人才可能具有的品性,在我們的身上遺失,遺失了神性的我們便只剩下了肉體和感官,剩下了生存和活著。
正是生活中那些不斷的苦惱與煩憂,構成了我們人生的充實內容,使我們的人生顯得實在而不虛。正是人生中那些始終存在的遺憾和缺陷,使我們抱持著希望,因為任何的“功德圓滿”都意味著希望的退場。正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痛苦,使我們蔑視死亡,並把死亡當成人生的安慰。
我得說卡夫卡和凡高的命運都是不幸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