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3部分

呢,一切只能墨守陳規聽朝廷的指令,但戰場之上千變萬化,這樣不敗才怪。可想而知周圍的暴動和叛亂以及侵略迅速增長起來。到了嘉靖八年末九年初的時候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境界。所以在白羽的挑動下,幾方勢力分別由東南西北四面八方朝著大明進攻而來,萬幸,陸炳再次出山了。

安南國想動又不敢動,看到周圍國家進攻大明也想來撿個漏。生怕錯過了最佳良機,但畢竟國力太弱。實在不敢動大明這尊龐然大物。當陸炳被任為龍影大將軍後,他們就更加慌亂了,但每個國家都有激進之人和年輕氣盛之徒,所以在安南國內戰與和兩派鬧得不可開交。

陸炳並不是法西斯主義的暴徒,不管是穿越前還是穿越後,是被挑斷手筋腳筋病臥在床還是現在權傾天下如日中天,陸炳都不是。但陸炳是個喜歡大片國土的人,雖然國土面積過大對治理有問題,不如小國方便管理,可地大物博,只要佔據了土地,國家稅收就會增加,產物也會增多,國則強。這一切都對豐富國內市場經濟和商品種類有著重大的影響,邊境的擴張也對外地的防禦起到了作用,形成大片的緩衝帶等等等等。

至於募兵增多還有文化融合等就不說了,若是陸炳有機會有實力開疆擴土的話,他一定不會放過這等良機。

只是現在並不是所謂的良機,四野戰亂橫起,本來陸炳安排的是天衣無縫,但沈紫杉的背叛卻讓陸炳的計劃變得倉促起來,捉襟見肘難以顧全。蘇常熟天下足,蘇杭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不管怎麼說南方現如今已經成了大明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不光如此,農業的繁榮帶動了整體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即便是財大氣粗倒賣金銀的沈家,也是要以南方為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這就是為什麼當年沈家費盡心機要跟陸炳聯合的原因,無非就是為了藉助朝廷的力量控制南方經濟命脈。

除了北京順天府附近和陸炳的山東僅限於膠東沿海地區被髮展起來外,其餘的北方地區在大部分方面都比不上南方。科舉分南北榜就是為了照顧北方考生,北方人直爽脾氣也拗,死讀書讀死書,不如南方才子變通,自然中舉率就低,不過當叛徒的機率也低。農業上差距巨大,北方以精品糧為主,在少量土地上種出多於南方的糧食,而且質量上乘顆粒飽滿。不過大部分百姓吃飽就是標準,只有富人才在乎糧食的品種和細微差別的口感。南方的糧食是大批次的,所以才有先前所謂的某某熟天下足的俗語。

基於南北差異和南方的繁榮,所以陸炳壓力倍增,因為一旦倭寇攻破本為第二道的海防線,會發生以下的事情:百姓陷於水深火熱,因為繁榮而大批群居而住的百姓死傷眾多。大批次的學子人才會被殺,國破家亡之下,學子們會拿起筆墨,抨擊朝廷從而影響全國百姓的情緒,在輿論上於大明和諧氣氛不利。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光靠堵是不行的,莫談國事更會成為貽笑大方之舉。

其次,糧食被大量糟蹋,而且因為戰火無法收割,導致糧食多數浪費從而引起當年的糧荒。沒了糧食,這仗還怎麼打,別說現在四面楚歌背腹受敵,就是不與外國打仗,國內百姓也是吃不上飯,到時候暴亂四氣後院起火,豈有不亂之理。派兵剿匪,官逼民反,惡性迴圈,週而復始,最終只能走向亡國之路。

對國家經濟和稅收的打擊更是不輕,經過沈家的努力,南方經濟復甦後蒸蒸日上,是國家財政的支柱,若是倭寇過了防線,那還怎麼做生意。不光如此,官場之上也得大亂,很多官員的家眷都在老家,而大明官場上南方官員多於北方。可想而知,若是大明官員的家眷在與倭寇的戰亂中離失,或者被倭寇殘害,那官員必定失去理智,做出衝動錯誤的行為。

所以,第二道防線變為第一道,不容有失,必須徹底的把倭寇阻擋在海岸線上,儘量擊殺讓漏網之魚也無力興風作浪。

可是正如先前說的那般,大明地域遼闊導致了他的邊防的困難,把所有兵力平鋪,就各個方位都很薄弱,容易被敵人一鼓作氣的突破。若是聚集起來,以點防面,那又容易讓敵人快速行軍避過明軍,鑽個漏子進入大明腹地,總之是左右為難。

正因為上述原因,和敵人很無賴的打法,所以陸炳才決定用逼迫和聯合殲滅的方法卻對付倭寇,卻萬萬沒想到沈紫杉撂了挑子,把陸炳晃了一下。還好,沿海那邊有陸炳較為放心的人再指揮,要知道俞大猷和李杜雖然年輕,但是才學淵博見識高深,頗有名將風範,交給他們陸炳放心。

現在陸炳就希望兩人能夠頂住,自己儘早解決完了古田叛亂和安南國的蠢蠢欲動之後,便可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