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松林和王心安率部北上樂陵堵截,捻軍從陽信北上海豐。郭松林、唐仁廉和春壽率部追擊,將捻軍擊敗。張宗禹率隊西奔寧津和吳橋之間,左宗棠從連鎮督率部隊追趕,與郭松林的騎兵和步兵輪番追擊,使捻軍無法喘息。
這一仗,清廷的各路兵馬連續追擊十六個晝夜,斬殺大批捻軍戰士,張宗禹的兵力更加衰弱。
7月下旬,西捻軍奔到商河,遭到郭松林和潘鼎新所部攻擊,損失慘重。四千名捻軍戰士被殺被俘,張宗禹本人中槍落馬,被部屬救起,幾十名隨從掩護他逃走。
當時大雨滂沱,河水漫過堤壩,劉松山等部為積水所阻,張曜等部在臨邑紮營。
西捻軍奔向寧津西南,劉松山令部隊避開水淖行軍,追到吳橋。易德麟所部在這裡設伏,俘虜和斬殺兩千人,許多捻軍戰士投降。
黃翼升、歐陽見利和姚廣武奉曾國藩的命令,已各率所部炮船從張秋渡過黃河。傳說船上見到了龍神,河水忽然大漲,炮船才得以乘著水流進入運河河口。炮船開到德州,運河防禦更加鞏固。 。。
1868年,同治七年(6)
劉銘傳隨炮船到達德州,參見李鴻章,聽說各軍都獲大捷,不願坐享戰功,一再表示不願領兵作戰。李鴻章仍令他率領舊部奔赴前敵。
西捻軍被劉松林的湘軍擊敗以後,奔向德平。郭松林、潘鼎新、陳國瑞和張得勝率部集結商河。張宗禹避開追兵,率部涉水奔向西南,抵達高唐。
潘鼎新所部追到高唐,捻軍便南下清平與博平,企圖再次撲向運河防線。這時臨清、東昌和張秋關閉河閘,水位高深,馬頰河則有黃河之水漫入。沿河駐防部隊防守嚴密,捻軍無法靠近,便從博平奔向東昌,南攻河牆,被守軍擊退。
劉銘傳出兵後,提議防守徒駭河,把捻軍逼得無處可逃。他的部隊負責桃橋至南鎮的防守,郭松林所部負責防守桃橋至博平一段,袁保恆、張曜和宋慶所部負責從博平守到東昌。這樣一來,就把捻軍包圍在黃河、運河與徒駭河之間。
作戰區域遍地水溜泥濘,捻軍無法獲得食物,各部解散,幾萬人不知該往何處去。郭松林和劉銘傳率領五六千名騎兵,縱橫截擊,斬殺幾千名捻軍戰士。
張宗禹率領幾十名隨從騎馬北逃,被淮軍的騎兵追上。張宗禹棄馬逃進禾叢中,被困很久,無法逃脫,便投水自盡。淮軍抓到他的兒子張葵兒。他的侄兒張正江奔向南鎮,被劉銘傳所部抓獲,同時被俘的還有捻軍的四千名老戰士。其餘捻軍部隊,都被善慶和溫德克勒西的部隊殲滅。
西捻軍覆沒後,清廷在8月下旬接到捷報,獎賞各部將帥。李鴻章被授予協辦大學士,與左宗棠一起晉升太子太保。劉銘傳剛剛到達,只有一戰之勞,真的坐享其成,封為一等男爵。清廷給他的封賞,是因為那個神奇的傳說,即水師船中有龍神顯身,因而增水助順。
東捻軍和西捻軍在軍事上的失敗,究其原因,在於無法突破曾國藩提議的築牆防堵。捻軍是一支善騎的部隊,騎兵往來衝突,馳騁千里,勢不可當。曾國藩當初奉命北征,苦於買不到足夠的好馬,無法用騎兵與之抗衡,在軍事裝備上落後於敵人。於是他想到秦朝抵禦胡騎,築了萬里長城,是十分有效的對策。
曾國藩提出藉助河流提供的自然防線築牆堵防捻軍,一開始有人譏笑他迂笨,他還是固執己見,認真實行。李鴻章是個聰明人,也不覺得這個法子有什麼可笑,延續了老師的做法,才能把捻軍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內,最終加以消滅。所以看似笨拙的辦法,也許是最有效的法子。這一點,給後世的軍事家提供了不少啟迪。
王定安在《湘軍記》中記載了他與曾國藩的一段對話。王定安說西方人縱然有槍炮利器,也是可以戰勝的。曾國藩表示贊同,說勝負取決於人,而不是取決於兵器。後世人以劣勢武器戰勝裝備精良的敵人,也從這種思想中汲取了教訓。
清廷沒有忘記曾國藩的功勞,在同治六年將他就補大學士,留任治所。東捻軍覆滅後,給他加授雲騎尉世職。這一年又給他加授武英殿大學士,調任直隸總督。
在直隸總督任上,曾國藩以練兵、整頓官場與治河三端為要務,逐步推行改革,設立清訟局和禮賢館,於是直隸一省政教大行。
343
張秀眉的苗民起義軍於3月份攻打湖南晃州,又於4月份攻打湖南沅州和麻陽。席寶田回師銅仁,李元度率部留在石阡,對付其餘的起義軍。
席寶田的部將榮維善這時已率十三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