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記者,蔡雲對人的認知應該說是高於這個社會整體水平一大截的。
畢竟,和人打交道,是記者最主要,也是最本職的工作。
按理說,她是個見過世面的人。
上到演藝明星,『政府』官員,企業高管……下到五保戶,貧困家庭,殘疾人,乞丐,流水線工人,甚至各種監獄犯人。
形形*的人,她都算見識過了。
就看人這一點,這幾年的工作經驗,說是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那是有點吹牛,但最起碼,判斷出來一個八九不離十的功夫,還是有的。
被採訪人說話時的每一個細微表情,說話音量的不自覺變化,對說話內容的遲疑……這些都是她,作為一個採訪者必須要辨認清楚,並第一時間做出及時反饋的人。以便在對方的容忍範圍內,最大化的挖掘出最有價值的資訊。
對記者來說,這些資訊就是一切,是出名,是升值,是加薪……
一個好的記者,在跟對方見面之前,就應該瞭解到對方全部資訊的百分之80,在見面說過三句話之後,就應該判斷出剩下的百分之15,然後在彼此的交流中,把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百分之五,像釣魚一樣,慢慢的,用一個又一個看似無關的問題,把它們釣出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天的蔡雲,很難夠的上一個好字。
首先,對方的身份,以及基礎的背景調查。
因為是娛樂新聞,再加上接到採訪任務時已經是昨天晚上下班之後,當時她還在外面吃飯,只是隨口答應了這事。回到家之後已經很晚了,臨時從網上查資料,這個叫吳小清的基本沒什麼資訊,想打電話吧,時間又太晚。
只能根據之前採訪陳明導演的時候,他提過幾句的資訊,最終找到了青藍諮詢,然後又從青藍諮詢,瞭解了吳小清是這家公司的法人。
然後就沒了,就像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一樣。
他曾經的經歷,上學時的表現,家鄉人對他的看法,公司的人對他的看法,和陳導之間的關係,和其他演員之間的關係,那些釋出會上被說出來的細節的真實『性』……蔡雲都無從認證。
當然,這也不能說蔡雲不夠專業,只能說在這之前,吳小清的重要『性』,在蔡雲這裡根本就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對蔡雲來說,這次採訪的任務,不過是為了一個娛樂新聞而已,也許他是一個真正的天才少年,也許不是,只是陳導為了宣傳電影,弄出來的一些噱頭……不管真假如何,這次採訪的總資訊量是一定的,頂天了,也就是採訪到一個優秀編劇。
當然,在蔡雲的計算中,吳小清的實際重要『性』,要比普通的編劇更強一些。這裡的強,跟吳小清寫出來的這部電影到底有多精彩,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老實說,蔡雲壓根就沒看過這電影,雖然之前陳明也給他們報社發了幾張邀請函,請他們去看點映,但社裡最終還是沒人去——國產科幻片誒,還是原始人,看海報還以為是去看動物園呢……國產電影什麼德行還不知道嗎?閒的?
吳小清的重要『性』,更多的是跟這部電影目前還不錯的反響,以及他個人的一些特質有關。
這個特質主要有兩點,是蔡雲在進行這次採訪之前,路上構思採訪大綱時想的——這也將是她整個採訪的核心。
第一是年輕,標新立異的年輕。初中畢業的水平,據說剛剛成年。這是最具備新聞價值的一點。年輕加上成功,在這個普遍佛系的社會中,還是很容易產生話題『性』的。第二,就是創業。雖然在這之前,蔡雲並不清楚青藍諮詢的規模,但他創業這一點是千真萬確。
這樣,在見到吳小清真人之前,他整個人的形象就在蔡雲腦子裡基本成型了:一個很年輕的鄉下孩子,初中畢業卻小有才華。
也許是因為家境貧窮(這幾乎是絕大部分原因,如果不是那就更好),沒有繼續讀書,而是自己在家寫了一個劇本,這劇本還立刻得到一位知名導演的認可。在得到第一桶金之後,他立刻就拿這些錢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
這個故事框架中還沒有填充細節,但本身的吸引力已經出來了,在採訪過程中,蔡雲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完善每一個細節,找出更多的閃光點。比如為什麼沒讀書,這個原因就是蔡雲規劃中最重要的一個點。當然,另外還有,比如劇本是怎麼想的,和導演初次合作有什麼感想,是否適應演藝圈的工作。為什麼轉行?思路是什麼?
最後,當然也是最關鍵的,是什麼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