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反對,於是人們抓住了“節儉”這一根救命稻草。但節儉實際上只是從大惡過度到小惡罷了,它並沒有走完從錯誤到真理的全部旅程。節儉是隻生活一半的法則。當然,毫無疑問它要比浪費好得多,同樣毫無疑問的是,它並不如享用好。那些為他們的節儉而驕傲的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德,一個貧窮節儉的人把豐饒的歲月用於積攢一些小金屬片,並牢牢抓住不放——還有比這更可怕的事情嗎?能夠很快地獲得生活的必需品難道不是更好嗎?我們都很清楚那些節儉的人們,他們甚至對他們呼吸的空氣的數量都很吝嗇。他們捨不得給予任何東西,他們身體和靈魂一樣都緊緊封閉著。節儉是另一種形式的浪費——它是對生活的意義和快樂的浪費。有兩種浪費者——一種肆意揮霍的人,他把自己的財富在燈紅酒綠的生活中隨意揮霍;還有一種便是守財奴,他讓自己的錢爛掉而不用。那些嚴格的節儉者有很有可能被歸入守財奴一類,因為奢侈通常是對過分節儉的反叛。節儉可能也是對奢侈的反叛。
甚至有可能會形成過分地強調節省的習慣。每個人都有一份積蓄,這是正常的、應該的。如果你有能力擁有積蓄但卻沒有的話那就是浪費。但這也有可能矯枉過正。我們教育孩子們把他們的錢積蓄起來,作為反對不加考慮和自私的花費,這是有意義的,但這並不是積極的方式,它並沒有引導孩子學會安全、有效的管理自我開支的方式。教育孩子投資和使用錢財要比光教會他們節儉更好。大多數不遺餘力地節省幾美元的人,如果把那幾美元用於投資的話會好得多——首先在自己身上投資,然後在另一些有用的事情上投資,最終他們會存下更多錢的。年輕人應該去投資而不是儲蓄,他們應該給自己投資以增加自己的創造性價值。在他們使自己達到最有用的狀態後,那時就會有足夠的時間把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儲存起來。當你在阻礙自己變得更有創造能力時,你不是在節約,你實際上是在失去你最重要的資本,在減低一份自然投資的價值。使用的原則是真正的指導原則,使用是積極的、活躍的、生機勃勃的。使用是有生命力的,它增加了物品的價值。
有一種觀點一直在流傳,認為在工業和農業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衝突。根本就沒有這種衝突。因為城市太擁擠了,所以人們都應該返回農村——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如果所有人都這樣的話,那麼務農很快就會不再是一件令人滿意的工作了。所有人都應該湧入工業城鎮的說法,也同樣是沒有頭腦的。如果農業荒棄了,企業主還有什麼用處呢?事實是,在農業和工業之間能夠存在互惠互利關係。工廠主能給農場主提供他要成為一個好農場主所需要的東西,而農場主和其他購買者可以給工廠主提供他要成為一個好工廠主所需要的東西。然後,有著運輸作為使者,我們就會有一個建立在服務基礎上的穩定和良好的體制。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較小的社群,那裡的生活沒那麼緊張,那裡的田間和菜園的產品沒有那麼多的中間獲利者,那麼那裡的貧窮和不安就會少得多。
再看看所有的季節性工作。舉建築行業作為為例,讓建築工人在整個冬天裡冬眠,等待著建築季節的到來,這是多大的浪費!好些熟練的工匠為了避免冬天的損失被迫到工廠去工作,即使在建築季節他們也留在工廠,因為他們害怕如果他們走了,冬天再回來時,可能就找不到工廠的工作了——這和前面所說的是同等的技術浪費。這種全年性的體制造成的浪費有多大!如果農民們在播種、耕作和收穫季節(它們畢竟只佔一年的一小部分)能夠離開工廠回到農場,如果建築者在建築季節能離開工廠重操舊業,他們的狀況都將會好多少!而整個世界又將會運轉得多麼平穩!
假設每個春天和夏天我們全都轉移到室外去,過上三個或四個月美好的戶外生活,我們便不會有所謂“無所事事的時間”了。
農業有農閒季節,那段時間就是農民到工廠來幫助生產他所需要的產品的時間。工廠也有它的淡季,這時候就是工人到土地上去幫助生產糧食的時候。這樣我們既消除了工作中的懶散,又可以恢復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對生活的更平衡的看法使我們獲得的不是小的利益。融合的方式不僅在特定的方面有益,而且能使頭腦更開闊,判斷更公正。我們今天的絕大多數不安寧都是由狹隘的、偏激的看法所引起的。如果我們的工作更多樣化,如果我們能夠看到生活的更多方面,如果我們看到各個方面之間是多麼相互依存,那麼我們將會感到更平衡。每個人在廣闊的天空下面工作一段時間,他的狀態都會變得更好的。
這並非完全不可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