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對下官有再造之恩,若非他老人家,我現在還在家中寒窗苦讀呢?”
“老師,我想問問什麼是聖賢書?”
“當然是孔孟之道了。孔孟心繫天下,情憂黎民,故而發自苦之急呼,要以仁政治天下,給千萬百姓以幸福的生活,所以我們為官者要學習孔孟之道。”
“老師認為孔孟之道的精義是什麼呢?”
“自然是仁義禮智信了。”
“老師,何為仁義禮智信呢?”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何謂義(義)?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禮)?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那麼老師,我們讀聖賢書是為了什麼呢?”
“讀聖賢書,可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端正了,可以完善自我修養,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那如果沒有能夠得到治國者的重用呢?”
“因此古人又有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總之就像範丞相大人在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所說的‘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應該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教師此言甚有道理,然而世間事又豈能盡如人意。無論孔孟之道學得再好,有時候也抵不過人情二字。”趙宸故做感嘆。
李邦彥聽了此話,雙目異彩連連,這哪裡是一個五歲孩子能夠發出的感嘆,簡直就是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才有的睿語。
“小王爺,此言何解呀?”
他故意想要考一考,看他確是有感而發,還是隻是從別人的書上看到的。
“弟子敢問老師,老師熟讀聖賢之書,當一心報效朝廷,為國效力,是也不是?”
“此言甚是。為師雖然才疏學淺,但一心為國,忠心耿耿,天地可鑑。”
“老師深受潘太師大恩,此恩也不能不報,是也不是?”
“的確如你所說,太師但有差遣,為師也是萬死不辭的。”
“唉。”趙宸故意發出了一聲長長的嘆息。
“小王爺何故嘆息呀?”
李邦彥似乎也感覺到了趙宸的問話中好象有某種深意,但一時細想又察覺不到。
“老師雖然有恩必報,甚讓學生佩服,但也讓學生嘆息老師的不智。”
李邦彥聽了一時不解,心中有點不愉快地追問:“為師有何不智之處呢?”
“請問老師,潘太師若有事差遣,你做是不做?”
“當然該做了。”
“謬矣謬矣,難道老師連什麼事情也不問就一定會做嗎?”
“此話何意?”
“若是太師要你做的是損害國家損害大宋黎民的事,老師也會去做嗎?”
“太師怎麼會有如此要求呀?”
“這就是老師你不智之處所在呀。太師雖然身份尊貴,但他也是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就會有心中的私慾的。如果太師為了一已之私慾,而要你做出損害他人、損害國家的事情來。你做還是不做?”
“這種事情當然不應該做了,但是太師他不會這麼做吧?”
“老師慧眼,難道也不知道如今朝廷的局面嗎?哪朝哪代沒有朝廷重臣爭權奪利的事情發生,只是學生不忍老師捲入其中,將來落下個助紂為虐的奸臣佞臣之名。”
李邦彥立即陷入了沉思之中,以前他一直把太師當做自己的再生父母,認為太師但有所命,必定赴蕩蹈火,再所不辭。
第二十七章 楊家兒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