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今天不會完成這個事項。

D 刪掉它。我可以找別人來做這件事。

7。先做所有的D類事項,也就是把它們從清單中刪除。

8。現在做所有的A類事項。

9。當你完成了所有的A類事項後,就停下來,回家去。走吧——走!B類和C類事項怎麼辦呢?答案就是,今天先忘掉它們,改日再做。這裡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這一天中,如果有新的事情出現了怎麼辦呢?那麼,你就要把這個新的事項新增到你清單中,然後給它歸類。如果是屬於A類或者D類,你就處理它,如果不是,就算了。

如果這一天結束了,而你的某個A類事項沒有完成呢?那麼它就不可能是A類事項,對不對?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要留意,這可以幫助你提高日後對A類事項的判定能力。這樣下去,你應該很快就擅長於給事項分類了。

我喜歡把我的清單組織成這個樣子(a)需要寫作,(b)需要打電話,(c)開會和其他要做的事項,比如鍛鍊身體什麼的。現在再來看看我的每日清單。

第2章 打造私人專屬的時間管理清單(4)

通常,列出每日清單是我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或者是前一天晚上做的最後一件事,後面這種做法要好得多。如果我在早上列清單,就會總是在早上一起床就做,但是在前一天晚上做這件事要好得多,要把列清單作為你在回家前做的最後一件事。之所以說這樣做比較好,是因為你清單上的事項就會進入你的潛意識,在你腦海裡不斷地醞釀發酵,然後往往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你對這些事項就會有更明晰的看法,或者產生了新的見解。有時候在前一天怎麼也解決不了的難題,到第二天早上醒來後就想出了辦法。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就會明白我是什麼意思。

效果維持

之前我曾經提到過,我們需要用新的做法和習慣來取代那些舊的,如果你已經完成上述練習,那麼你就嘗試過新的做法了。但是,一般來說,這並不足以形成新習慣,你需要每天都這樣做,直到你記不起你什麼時候不曾這樣做過為止。有些人通曉關於改變行為的知識,他們認為至少需要21天堅持不懈的重複才能養成新的習慣。所以在本章末尾,我安排了一個30天的日曆。如果你不想直接在書上留下印記,就影印一份,在接下來的30天裡按照這個日曆行事。

處理意料之外的事件

可能你會發現,這個ABCD分類法在有些日子裡很有效,但是在另一些日子裡,你的良好願望會被一些意外事件所幹擾,比如會出現某些障礙、危機、“滅火”行動之類的事情。下面就來講講如何處理這些情況。

這表示,你平均每天要花3個小時(15個小時除以5天)來處理意外事件,這也很正常。那麼你可以從下週開始,把這個因素也納入你的每日清單裡。加入一個稱為“處理意外事件的時間——3小時”的事項,歸入A類。注意,如果你度過了這樣的一週:

那麼這一週裡只有週一你必須多工作一些時間,其他的四個工作日都不會有問題。

如何對付“小事情”

有一位女士是本書案例學習部分中的當事人,在跟我合作的早期,她說:“我通常的做法是列出一個龐大的清單,然後挑出每天需要做的事項,但是我先做那些我覺得可以迅速完成的事項。可是它們佔用的時間一般都比我預計得更多,這樣我就沒辦法做重要的事情了。”她還談到:“而且我還發現,一天之內一般也會冒出五六件新的事情來,我覺得馬上處理掉它們會更容易些。但是事後想一想,是不是應該把它們加入到清單裡,然後先做我的重要事項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遇到過她所描述的情況, “其他事情”、“小事情”、“瑣事”、“我覺得很快就做完的事” 常常都會出現。我們決定把這種事情先處理完畢,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時間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了,然而不幸的是,雖然很多傳統的時間管理書籍和體系都贊成這樣的做法,它卻是錯誤的。我著重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很多人都把 “時間管理”和“極限時間管理”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了。

舉例來說,現在市面上有一本很有名的時間管理書籍,戴維·艾倫(D*id Allen)寫的《儘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Getting Things Done)。在這本書中,作者談到了“兩分鐘原則”。這個原則說的是,如果你可以在兩分鐘之內把一件事完成,那麼你就應該做這件事,把這件事處理完畢。如果你只是想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