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起來。

對膠之法有人一步到位,有人是分步對膠。

貞娘所行之法亦是分步對膠,這一點秦師傅跟她一樣,但他發現貞姑娘對膠時所用材料的步奏跟他是不一樣的。

“貞姑娘,為什麼第一步對膠先對綠礬青黛和麝香?”問話的是一邊的鄭復禮,他學的是秦師傅那一套,自然有跟著秦師傅一樣的疑問。

“綠礬青黛容易,麝香容易引潮,先把它們對膠,是為了先一步穩定其性,這樣就能穩故藥性,使得他們不易,不易引潮,這樣最後製成的墨也就不易產生敗味和潮溼軟化。”貞娘嘴裡解釋道,手上的動作一直沒有停。

膠的穩定是需要氧化來完成的,最先入膠,就是讓膠氧化的更充分。

第二次對膠,貞娘放的是黃連和皂角。第三次對膠,貞娘放的是桅子仁。

最後和墨對膠成功。

“黃連增墨彩,中間入膠,是為了讓墨彩入墨骨,桅子仁去膠色避蟲,所以最後對膠,這些能說通,那為什麼皂角也在中間入膠呢?”這回問的是秦師傅了,他一般皂角都在最後入膠的。

“皂角去溼,但如果放在最後一步的話,其性外露反而會引起墨幹,墨幹就會引起乾裂,所以,宜放在中間入膠,既能保住其性,又使其性不至於外露,最得中庸之道。”貞娘道。

這些東西都是前世他爺爺研究出來的,當然有些不一定全對,但亦有獨到之處就是了。

一聽這話,在場的人都不由的相視一眼,李家的油煙墨就有這麼一個容易乾裂的缺點,墨在南方還好,一到北方,放不久就會出現乾裂的現象,難道問題居然就出在這裡?

第六十章 孫家的訊息

有的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沒找到關鍵的話,便是千難萬難。

秦師傅等不及想試試,就讓鄭復禮去準備材料。

鄭復禮應了一聲,就匆匆離開,臨走前有些複雜的看了貞娘一眼,這位貞姑娘於制墨之道理解頗深,較之他更要高出一籌,有些不甘。

但一個女子要把墨技練到如此程度,其中付出的艱辛亦不足外人道也,就憑這一點,鄭復禮也不得不服。

鄭復禮離開後,這邊繼續,和墨入膠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杵搗壓模等等,這些自不需要貞娘再動手了,自有一干墨坊的工人去完成,如此,直到墨成還得十來天,畢竟墨有一個陰乾的過程。

接下來就是耐心等待。

如此,一過就是半個月,這半個月對李氏墨坊來是喜事連連的,首先松脂油的煙煤已經燒好不少,俱是級品的松煙煤,只要之後的和墨不出問題,這一批松煙墨品質甚至高於往昔。

再就是再和墨已經完工了,今天可以驗墨了。

“貞姑娘,成了,這是我們試出的墨色。”秦師傅拿筆在硯臺上沾飽了墨汁,在宣紙下留下深淺不一的線條。

儘管只是線條,但亦能看出墨色光潤黑亮,筆勢十分的流暢,層次感分明,便是墨色淡處,亦有鋒銳之感,墨骨初成。

“墨色絕佳啊,最好是再找一個名人試試墨,這樣,這再和墨的名氣就能打出去了。”一邊邵管事也一臉激動的道。

李氏墨坊已經好久沒有出新墨品了,這再和墨絕對會大出眾人意料。

“東圖先生怎麼樣?”貞娘問。

“他歷來只幫程家試墨,我們請他出手不容易吧?”邵管事擔心的道。

“嗯,不好說,試試唄。”貞娘道。當初東圖先生買下程家的五石散墨後,因硯臺的問題,使得磨出的墨汁起泡,為此東圖先先還找程家質問呢。

當時,便是貞娘找出原因的,不管是程家還是東圖先生,總算是有些情面,請一請,或許能答應也未可知。

另外,貞娘還記得這位東圖先生將在隆慶元年高中舉人。

之所以知道這個。倒不是前世貞娘對他特別關注,而是此人在休寧實在是一個名人,縣誌裡面多有記載。而貞娘前世亦是徽州墨業之人,對這方面關注的多一點,也就大略的記得。

“嗯,那就試試。”李景東也點頭。

於是就這麼說定。

邵管事揮了揮手,叫一邊的夥計來收掉桌子。那夥計做事匆忙,一不小心,袖子帶著一塊墨掉在了地上,啪的一下那墨就斷了。

那夥計嚇了一跳,連忙鞠躬道歉。

貞娘這時臉色卻變了,倒不是因那夥計將墨砸碎。而是感覺墨的硬度不對,砸碎在地上的聲音太脆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