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0部分

而秦檜娶了這個老婆,也算一腳踏上青雲路,別人想要打壓他就沒那麼容易了,起碼目下高強和鄭居中就是鐵桿的政治盟友,他想要對付秦檜的話,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得想想鄭居中的反應。

他抓著秦檜的卷子正在出神,趙佶笑道:“這卷子中的策論,誠與愛卿所議相左,也難怪愛卿不以為意,朕只惜他文才可取,故而躊躇。”

高強微微一驚,趙佶這話分明是有意將秦檜排個靠前的名次,這等於是皇帝在給高強面子,要先給他打個招呼,免得取了這份卷子之後,因為其策論觀點與高強相左,以至於高強誤會皇帝關於燕雲的立場有所變化,君臣間生出什麼嫌隙來。

趕緊匆匆將秦檜的卷子瀏覽一遍,果見主張是緩取燕雲,坐觀遼國成敗之類的保守主張,大約這秦檜得娶王氏為妻,出自榜下捉婿,事先已經定好了親事,其本人卻還沒能和鄭居中這樣級別的大佬會面,故而沒能在考前就得知鄭居中的政治立場,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來。

要知道殿試策論可不是隨便寫寫就算了,那是要直接給其政途定下基調的,徽宗朝前幾任狀元多半都是附麗蔡京而進,其殿試策論無不大拍蔡京和新法的馬屁,後來從政也都是堅定站在蔡京身後。而今秦檜不知深淺,一張卷子就得罪了當今最得勢的高樞相,害得鄭居中都不敢直接和高強說及,要轉承皇帝來緩頰,可算得是黴星當頭了。

一想通這一節,高強的氣頓時就順了,腦際靈光一閃,也想到了如何對付秦檜,忙向趙佶道:“官家自是聖明,這貢生不知朝堂定計,亦不知邊事,臨時依題而作,能有此見地亦屬不凡。只臣見他遣詞用典,文理尚有可採,亦為惜之。”

趙佶見高強如此識趣,甚是喜歡,便將秦檜的卷子掩過了,指著仍舊在高強手中的第三份卷子笑道:“卿家,這一份卷子與卿家所設方略無不暗合,今科策論恐以此為先。”

高強看時,只見那捲子上條理分明,第一曰燕雲可取,第二曰燕的民心為先,第三曰遼有可存之道,第四曰外族未可輕信,主張乃是存遼取燕,分塞外異族而治之。這些俱是高強的一貫方針,看來甚是親切,其中更有一樁是高強極為重視,而朝議未嘗深究的,便是北地連年飢,遼國不能以時賑濟,因此失卻民心;而今大宋取燕之後,這邊地的災情就得由大宋來承受,再加上備邊的軍需糧餉,未來數十年中燕雲等地都將對大宋的財政造成極大負擔,朝廷應當未雨綢繆,事先就在邊地囤積大量糧食,一俟收復燕雲之後,便儘快充實燕地的府庫,足食足兵是謂也。

這件事原在高強心頭,只是方今用兵為先,一時不暇及此,然而他也早有準備,如今梁山軍為中心的東路漕運漸已成形,江南的糧米可以從此道徑直北上,直抵河間府。而後由鐵路運往燕雲等地,不必向御河上去和現今的綱運船隻爭道,算來甚為快捷。倘再加上海道直抵燕雲界河地運輸,這運糧的速度和規模都不成其為問題,而耗費錢財的問題又可經由國債的發行予以解決,正因為這般成竹在胸,高強才沒有急於解決此事。

而今從一個讀書計程車子筆下看到了自己的籌劃,高強一時頗為欣喜。再看那捲子的署名時。心中的欣喜頓時翻作大大地驚喜。只見這又是一位熟人,與秦檜的“熟”有所不同的是,這人在歷史上便是高強曾為之惋惜的物件之一,岳飛的提拔人,張所是也!

歷史上當趙構在相州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時,張所被委任為河北招討使,預備渡河去經略河朔。其所簡拔將校中有王彥、岳飛等人,其後皆為名將,足見張所識見過人,史家亦稱他有雄才。只可惜他站在李綱一邊,李綱被黃潛善等逐去後,張所亦同遭貶逐,不久即死於嶺南貶所。從前高強只以為張所是因為水土不服,受南方瘴氣侵蝕之故,鬱鬱而終,不禁為之扼腕,然而到這北宋官場中打滾數年之後,他自然知道其死絕非那麼簡單,張所被貶時不過四十出頭,那嶺南為官的又不是他一箇中原人,何以死得如此快法?自然是因為被政敵們豢養的死士追殺而死了。

如今這樣的人才落到自己手上,高強險些兒要笑出聲來,虧得想起自己還是在御前,方不敢造次。肚裡一尋思,雖說眼下自己聖眷猶隆,不過干涉貢舉這種事犯了大忌,還是少作為妙,頂多發表一下意見,卻不可直接要人,當即稱說此卷甚有才略,特別點出運糧北上一節,順便也把自己原先的打算向趙佶吹吹風。

趙佶本就信重高強,見這卷子果然與他的方略暗合,亦是喜歡,當即就有心把張所點了今科狀元,還是高強說他雖有才略,但銳氣過盛,若是點了狀元,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