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像代表著南方的勢力。

雖然人們並不承認這一點。這事實上是他能夠置身於政治舞臺中心的悲劇性原因之一:他剛好站在南北兩大勢力的夾縫之間。

對南方抱有懷疑和厭惡心理的段祺瑞,從來不掩飾對黎元洪的蔑視。以前袁正黎副,尚可勉強接受,但誰也沒有想到袁世凱死得那麼快,竟讓南方人空手撿個熱煎堆,他們便寢饋難安了。段祺瑞希望弄出些事端來,好讓總統嚐嚐和代表十幾個省區的北洋集團抗衡的滋味。

黎元洪的性格,屬於外柔內剛,在面對威脅的時侯,往往忍聲吞氣,有“黎菩薩”的外號。就是因為這樣,北洋集團才暫時容納了他。

終於有一天,總統府和國務院之間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段祺瑞下決心把黎菩薩趕出總統府。他採取了一項危險的行動,這項行動所引起一連串災難性反應,一直持續到整個北洋集團覆滅為止。

1917年2月4日,美國公使芮恩施分別拜會了黎元洪和段祺瑞。他剛剛接到國內來的訊息,美國政府已經和德皇政府絕交了。他的首要任務是說服中國“按照美國政府的建議贊同美國的行動”。與此同時,日本的公使也在馬不停蹄地活動。儘管各自的用意不同,但美國和日本都很熱心地要把中國拖進一場莫名其妙打了三年的歐洲戰爭中去。

黎元洪對此興趣不大。他向芮恩施提出一大堆質疑:“當前戰況如何?交戰各方的力量對比如何?”黎元洪的憂慮並非毫無道理。中國一旦捲入這種國際爭端之中,國內的政治均勢就會打破,馬上就會引起劇烈的社會動盪。

▲虹▲橋▲書▲吧▲BOOK。▲

第57節:大國的迷失(57)

與總統相反,段祺瑞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和芮恩施深入討論了歐洲各強的軍事形勢,他最關心的是在戰爭中他將獲得什麼好處。“戰爭結束後又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芮恩施含糊地回答,“對德絕交,中國就可在戰後議和的桌上取得獨立的地位。”

中國是一個長期自我封閉的國家,甚至當世界已經跨入20世紀以後,它依然企圖保持封閉自足的超脫立場,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並且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變得非常尷尬,它既不可能做一個不偏不倚的局外人,也沒辦法以一個自由政府的姿態獨立地參加世界政治活動。

當中國對國際事務表現出熱情時,往往是國內遇到了棘手的難題,需要藉著參與國際事務,轉移國內的視線,舒緩來自內部的壓力。

在這一方面,日本更能理解中國政客的心理,段祺瑞的日本顧問西原龜三積極地為兩國政府牽線,進行暗盤交易。

為了拉中國政府下水,日本已答應提供3000萬日元的借款,作為參戰和建軍之用。但這筆錢是否真的用在對德戰爭上呢?西原龜三推心置腹地對段祺瑞說:“參加協約國對德宣戰,與日本推誠合作,利用這五六年的時間整頓國政,充實國力,提高國際地位,擺脫多年來歐美列強的壓迫,日中兩國同心合力確立東亞永久和平。”

段氏還未等翻譯說完這段話,便站起來大聲說:“明白了,我也深有此感,一定照此進行。”

這正是黎元洪所擔心的事情。本來,參戰與否,總統並不在乎,但如果北洋集團藉此擴充軍力,最後用於國內的南北戰爭,那就後患無窮。

在內閣會議上,各部總長對向德提交抗議和絕交,一口贊成。段祺瑞和外交總長伍廷芳博士到總統府報告內閣意見。黎元洪顧慮重重,他拒絕在絕交案上蓋印。段祺瑞勃然大怒,連夜去了天津。這是官僚們用罷工的手段來壓迫總統屈服。

黎元洪馬上就屈服了。

4月10日,國會開會討論對德絕交案,大多數議員都贊成中國參戰,投票結果很順利地透過了。

然而,一片反對之聲從南方卷地而來。孫文猛烈抨擊政府失策。代表南方利益的國會議員,也在各種場合指責政府行事過於草率。他們和總統一樣,擔心北洋集團利用這個機會擴充實力。

這股強大的震波,甚至一直傳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擔任駐美公使的顧維鈞博士—— 一位只有29歲的年輕外交官——正在爭取一筆500萬美元的貸款。他遇到了意外的困難,國內紛紛譴責這筆貸款被北洋集團用於和國內反對派打仗。

顧維鈞頗感鬱悶,但他也看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他說:“南方反對參戰,顯然主要不在於反對中國站在美國一方,而是擔心中國參戰會使北方有藉口,來取得美國、甚至整個協約國集團的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