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很久了,這兩人不是什麼好鳥,他們多少都受到一些影響,他們之所以歸順朝廷,無非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的選擇罷了,誰能保證他們是真心歸順朝廷?說不定他們這麼做只是權宜之計,一旦有機會,他們還是會反。微臣認為,與其留著他們這些後患,還不如索性把他們全部按照律法進行懲處,一方面彰顯朝廷律法的威嚴,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朝廷對於平定藩鎮割據的決心,和絕不妥協的態度!”
宰相、黃門侍郎、太微宮使、弘文崇賢館大學士王縉站出來對趙子良拱手道:“大王,微臣認為如此處置頗有不妥,鄧州、淮西有些人確實該死、有些人確實有罪,但朝廷不能因此對所有人都進行治罪,有不少官吏和將校兵士們都是被脅迫的,他們為了活命和家人的安全才不得不屈從於賊人,而有些人在這次平定鄧州和淮西之戰中頗有功勞,就算他們之前有罪,但這次能夠協助朝廷平定叛亂,也是有大功的,如果朝廷不但不封賞,還對他們進行治罪,其他各地割據之地的官吏和將校們只怕再也不敢投效朝廷、為朝廷出力了,他們會跟著那些叛賊一條道走到黑!這對於日後朝廷削藩會帶來更大的難度!”
尚書右僕射崔圓站出來拱手道:“大王,老臣以為王大人言之有理,對於李忠臣、梁崇義以及他們的下屬官員、將校要進行區別對待,而且李忠臣和梁崇義不服朝廷管束也有原因,並非他們一心想要脫離朝廷控制、不服朝廷管束!眾所周知,這些年來,朝廷綱紀不振、朝中有奸人當道,逼得許多才能、賢德的大臣棄官或被貶。日前又有人蠱惑皇帝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進行削藩,這才逼得李忠臣起兵造反,難道朝廷就沒有錯?把責任和罪過全部推到外臣身上算怎麼回事?老臣以為,梁崇義既然死了也就罷了,但李忠臣投降了朝廷,朝廷不能因為他之前的過錯而殺了他。應該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且李忠臣常年征戰,領兵指揮作戰的經驗豐富,朝廷如今正是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際,需要李忠臣這樣領兵經驗豐富的大將,就算不讓他統兵,讓他練兵也是好的,老臣的話說完了,請大王明鑑!”
“大王,微臣不同意崔大人的意見!”禮部尚書李揆站出來拱手行禮,說道:“如果朝廷不處置李忠臣,反而讓他繼續做官,這天下還有公理正義嗎?這些年李忠臣割據淮西,不但不服朝廷管束和調遣,還在淮西境內大肆收刮、殘害百姓,把淮西各州搞得百里無人煙,民生凋敝、殘存的百姓們過的苦不堪言。他培植親信、私養軍隊,與朝廷作對,這次還明目張膽的起兵造反,如果連起兵造反都可以無罪,那麼其他各地的官員、將校是不是隻要朝廷做得讓他們不滿意,他們就可以起兵造反?等到走投無路了,他們再投降歸順朝廷,又可以繼續做他們的官?如此一來,朝廷到底還有何威信可言?如果在處理李忠臣的事情上,朝廷表現不當,微臣敢斷言,此後起兵造反的藩鎮會越來越多!”
在這路嗣恭、王縉、崔圓、李揆等人先後站出來表達了自己的立場觀點之後,其他朝臣們也紛紛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秩序上很良好,沒有出現大吵大鬧的情況、互相撕打的情況,兩個殿中侍御史一直在盯著呢,誰敢在這種場合下不顧禮儀?趙子良召開這樣的朝政會議已經有多次了,朝廷大臣們以前在朝堂上吵吵鬧鬧的現象得到了糾正。
這次朝政會議在如何處理李忠臣淮西官員、將校和鄧州官員將校的事情上,出現了多個不同的意見,而且朝廷大臣們圍繞這些不同的意見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真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這件事情上,趙子良原本以為朝廷大臣們的意見應該很統一,不會出現意見完全不同的情況,但是現在的情況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有不少大臣認為殺李忠臣當然是沒問題的,他本來就該死,但是留著李忠臣要比殺了李忠臣對朝廷有利得多,這個建議居然被不少大臣說得理由充分、理直氣壯,趙子良想想也覺得頗有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卻又不是那麼回事。
趙子良聽完所有人的意見後說道:“看來諸位大人們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態度意見不統一,各自也有各自的道理。本王一時間也不好做出決定。這樣吧,諸位大人先回去,本王再考慮考慮!”
“臣等告退!”大臣們行禮後依次退出了王府。
王府幕僚們留了下來,趙子良問道:“你們對此事怎麼看?李泌,你先說!”
李泌站出來拱手道:“大王,微臣認為應該還是進行區別對待比較妥當,梁崇義已經死了,他的家眷怎麼處理?按照大唐律例,梁崇義應該被誅九族,妻女被衝入宮中做雜役,誅九族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