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5章 布氣

“老頭,冷靜點,別那麼激動,免得你身上傷口崩開一命嗚呼了。”

“對了,在黑色牆體上留下那些亂七八糟資訊的人,所謂署名的馬未央究竟是誰?”……在我疑惑說話時,站在一側的爺爺面紅耳赤,凹陷的眼窩有火在鼓動,顯得很是激動,第一次見爺爺氣成這樣,當然,也是為我的安危著想。

“氣功大師!”爺爺說話。

“啥?”

“臭小子,你少瞪眼珠子,馬未央的確是一位氣功大師,他的本事,不是你能想象的,人家如果還活著,一根手指就能滅了你。”

“他會北冥神功?還是小無相神功?難不成降龍十八掌?”

“滾!”

……

看我一臉孤陋寡聞的表情,爺爺在一番恨鐵不成鋼的憤憤罵人後,開始解釋關於“氣功”的東西,他說氣功也叫炁功,是一種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主要以調息、調身、調心等為手段,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鍊方法。在道家、儒醫、醫家書記中有大量氣功文獻記載。

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

中國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的養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分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煉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噓或吹"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

……

聽完後,我對爺爺的話半信半疑,按照他的說法,用古代氣功的方法,簡直就是傳說中的“修仙”了,這都是哪跟哪啊?沒有什麼可信度。

爺爺的表情卻很認真,在我看來,他就是封建迷信罷了。

“老頭,照你這麼解釋,那位馬未央豈不是什麼能呼風喚雨,能騰雲駕霧的神仙高人了?”我開口說道。

“臭小子,你先別憤青。”坐在地上的爺爺,又繼續師徒授學般講經,說我國的氣功,有幾千年的歷史,可氣功這個詞的出現時間並不是很早,它首先見於晉朝許遜著的《靈劍子》一書。據考察認為此書不是許遜親自所著,因為書中有很多氣功術語都是宋朝以後才開始用的,所以成書時間不會早於宋朝。

晉朝以後,宗教在中國興盛起來了。宗教利用了氣功,把氣功神秘化了。本來氣功是練氣修德,很具體很實際的,可是宗教化以後,就追求修煉成神、成仙、成佛了。這麼一來,氣功的科學本質沒有了。但如果翻開中國氣功史,可看到就在晉、隋、唐這一時期,有很多古人用氣來命名的著作,如《氣訣》、《氣經》等,書中寫的都是練氣、用氣的內容。《氣經》中講了幾十種練氣、用氣的方法,連發放外氣的方法都有,叫"布氣"。以後的宗教淹沒了氣功,氣功的名詞就沒了。

練氣?

用氣?

布氣?

……

我對於最後一個“布氣”很感興趣,因為在渡鴉嶺深處,道士布衣子死的時候,他施展了一門封河的法門,當時一股氣流外散,應該就是“布氣”了。

“老頭,你這麼透徹氣功二字,是不是學過啊?”我問道。

“學過皮毛。”爺爺很謙虛。

“能教我一些口訣嗎?”我很激動,我現在體內有“道韻”流淌,可惜的是,還不會氣息外擴,不會在自己周圍布氣,所以在與那些野獸、屍物、鬼物等等惡鬥時,我的戰鬥力屬於渣渣的弱雞層次。

“有!只是怕你摸不著門道。”爺爺打擊道。

“老頭,你是不瞭解你孫子的智商,沒有什麼是我無法融會貫通的。”我很自信,畢竟道士布衣子傳授我一些本事,僅僅一天時間,我就掌握了不少。

“聽好了!”

“我教你一段“戰國玉銘”上的氣功入門口訣。”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等爺爺說完,我默唸三遍銘記於心,好奇問爺爺怎麼有這段氣功口訣?

爺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