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相同,直線距離不足五千公里,雙方軸向交叉角73度,其中北約分艦隊正在進行一次法線方向不變的軸轉向。如果不是北約的艦隊指揮官不知為什麼來了這樣一次轉向的話,太空圈的重粒子廣域放射會領先找打他們並發動打擊。
在太空戰鬥中被人咬住6點鐘方向,和空戰中被人套進機炮熱線一樣危險。
費茹的質量巨大,同時它的引力也非常強大,在環帶上不掉高度的速度差不多要到8。9公里/每秒,為了能在這種碎石環帶中靈活的穿梭,所有的飛船都必須讓自己的運動法線同星球自轉的方向一致。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你就要面對超過10公里/秒飛過來的巨大岩石和冰塊了。
地球時間下午3時整,太空圈和北約的阿爾帕瑪尤級巡洋艦幾乎同時發出了重粒子廣域放射,然後又幾乎同時的發現了對方的離子尾流!
雙方的航行官同時記錄下了這個事件!
在對這場戰鬥進行描述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雙方參賽選手的情況。
北約方面,阿爾帕瑪尤級巡洋艦“魯莽號”,突擊者級驅逐艦“密歇根”號,“拳師”號,四艘薩克森級護衛艦“邦克山”號,“紅寶石”號,“小熊”號,“金凱力”號。其中,突擊者級是雙方分裂後建造的一型主力驅逐艦。而四艘薩克森級也經過了現代化改裝和延壽。指揮這支襲擊艦隊的指揮官是一名美國的海軍少將,名叫伯蘭特,拉克里夫。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由一名普通的太空海軍水手成長為一名分艦隊指揮官,各種艦船的特性如數家珍,屬於那種標準的,好像鐘擺一樣準確的指揮官。
而太空圈方面,同樣是阿爾帕瑪尤級巡洋艦一艘“笛卡爾”號,新銳的瓦格納級驅逐艦“貝奧武夫”號,“羊脂球”號和“天鵝湖”號。另外,雖然在驅逐艦方面太空圈比北約多了一艘,可是護衛艦他們卻僅僅有兩艘薩克森級,分別為“ff51”和“ff47”。這支分艦隊的指揮官同樣是一名太空圈的少將,名字是烏特雷德·中島,是個日裔,當然,是那種除了會在洗澡的時候穿浴衣,一個平假名和片假名都不會寫的日裔。他在太空圈**的時候是一名基地人員,後來才上了飛船,一步步成為了太空軍的一名艦長直到艦隊指揮官。
在北約,宇宙戰艦屬於海軍,而d。s。a則是太空軍。上合太陽系航行艦隊是個聯合防衛體系,其主力的中國艦隊則隸屬於天軍,這也是三方編制的不同。
如果從兩支分艦隊的規模上,這次激烈的太空站似乎沒有什麼可寫的,但是這次遭遇戰發生的地點讓這次分艦隊規模的戰役被載入了史冊。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密集的碎石帶上發生的太空戰!
這種密集碎石帶的太空戰的一大特點就是,密密麻麻的,到處飛舞飄蕩的矽酸鹽,碳酸鹽和金屬岩石,還有冰塊。這些雜物不僅僅熱讓觀測變的困難,更讓人頭疼的是,他們擋住了戰艦的主炮射線軸!
阿爾帕瑪尤級的五聯裝重粒子炮在進行連續射擊的時候,所爆發出的破壞力是很驚人的。但是太空中的雜物卻讓這些恐怖的武器大打折扣。不僅僅是等離子炮和荷電粒子炮,就算是能夠穿透偏轉電場,讓對方不得不用積層裝甲和冷卻層硬抗的鐳射炮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或者說影響更大,因為這個環帶中的冰為數不少,那些大體積的冰塊是很好的熱容體,表面的光滑又會讓鐳射產生偏轉,如果語氣差的話,沒準光路會直接掉個頭!
重粒子炮的威力雖然大,但是巡洋艦不是殲星艦,它們的重粒子炮只能用脈衝方式工作,不可能持續轟擊。
這幾乎是一次純粹的,透過單座戰鬥艇和ufp來戰鬥的太空戰!
在雙方互相發現後,兩位艦隊指揮官採取的第一步行動,就多少看出了雙方的些許差別!
伯蘭特·拉克里夫第一時間命令主炮充能,他的打算很簡單,用重粒子炮掃開一條通路,然後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對方集火!對方有三艘驅逐艦,但是護衛艦卻只有兩艘。瓦格納級驅逐艦和突擊者級驅逐艦都放棄了原來拳師級那種堆積重粒子炮火力的做法,都是一門高功率重粒子炮。說是高功率,在砸對方偏轉電場的時候,並不比護衛艦上的重粒子炮給力多少。幾乎不用算,自己這邊多了一門重粒子炮,如果進行互相集火的話,先垮的是對方。
這也是典型的美國蠻牛作風。
他對面的烏特雷德·中島的想法就比較複雜。在太空圈,他雖然是從基地兵轉成太空軍的,但是由於太空圈本身就在衛星上的原因,中島少將對太空航行比拉克里夫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