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從東線抽調或轉移走了幾乎所有的後備軍和增援部隊以及實際上全部的重炮。在普里佩特以南的整個戰線,包括全部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沒有一個德國師留下來支援奧匈帝國的軍隊與勃羅西洛夫的俄軍作戰。
最初按照協約國的總體作戰計劃預定,7月1日為協約國各軍在西線和東線同時發動總攻的日期。但是法軍在凡爾登所受的明顯壓力和義大利從特倫蒂諾發出的求救聲,導致協約國再次懇請沙皇在可能的條件下提前出兵。於是在6月4日,進行了難得的30個小時的炮轟之後,勃羅西洛夫出動了100多萬人的大軍,猛攻普里佩特與羅馬尼亞國境之間350公里的奧匈帝國軍隊的防線。奧匈帝國軍隊面對俄軍的這次兇猛的進攻毫無準備。由於東方的戰線漫長而鬆散,根本不具備西線所有的火炮群高度集中、有複雜的防禦工事系統、連成一體的機關槍火力區、密集的公路和鐵路網給前線提供給養並能將成千上萬的後備兵力在數小時之內投入任何受威脅的地點這些條件,加上奧匈帝國軍隊本身又是一支多民族的不穩定的混合物,其中還夾雜著無時無刻都希望奧匈帝國馬上崩潰的大量捷克軍隊,結果當俄軍猛攻加利西亞的工業首府科韋耳和倫貝格時。奧匈帝國軍隊開始全線潰散。
勃羅西洛夫所取得的勝利使俄軍總司令部感到驚訝,因為沒有一個人對他的進攻抱有信心,因此當然也就沒有人考慮為他準備必要的後援,當俄軍的攻勢開始放緩時,筋疲力盡的俄軍已經差不多俘獲了200000人以上的俘虜。俄軍的先頭部隊已經進抵喀爾巴阡山的山口。如果勃羅西洛夫能夠得到增援兵力和必要的補給,俄軍的這一次大規模進攻很可能會使“二元君主國”就地垮臺。
華夏共和國駐奧匈帝國助理武官王婉華上校給陸軍部的報告這樣寫道:
“……俄軍3月份在立陶宛發動的攻勢失敗之後,除了一些小規模的零星戰鬥,俄國戰線一直保持著安靜。……據我們的觀察,俄軍遭受重創之後,其戰線恐怕經受不住當時與它對峙的德奧聯軍發動的任何進攻。……奧軍總參謀長赫岑多夫將軍對外宣稱,‘俄軍在加利西亞所發動的進攻,在奧軍獲悉其來犯時起的4至6周內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俄軍的集結至少需要這麼長的時間,這是他們到達這一地區所必要的準備時間’。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俄軍的此類調動的跡象還沒有被奧軍發現,更不用說正式宣佈發現俄軍的此類調動了,奧軍總參謀部的緊急求援電報即於6月5日到達德軍總司令部……”
“……俄軍在勃羅西洛夫(此人精於用兵,當年曾與我軍交手)的指揮下,已於前一天以奇襲的方式全線出擊,從盧茨克以南科爾基附近的斯特爾河河灣直至羅馬尼亞邊界。在較短時間的炮火轟擊之後,俄軍便衝出壕塹向前衝擊,然後在少數幾處他們不嫌麻煩的地方集結後備隊,再組成新的進攻的軍團。俄國人的作法讓我們感到奇怪,我們甚至覺得這不單純是真正意義上的進攻,而且應該說是一次大規模的偵察行動。當然,這位勃羅西洛夫將軍有充分的理由低估他的敵人的抵抗力量,因為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才有可能進行象這位將軍所進行的那樣的‘偵察’。在這一點上他的估計沒有錯。俄軍在沃倫和布科維納發動的進攻均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盧茨克以東的奧軍防線被全部突破,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俄軍在防線上開啟了足足30英里寬的大豁口。守衛此處防線的奧軍第4集團軍目前已經潰不成軍。駐守布科維納的奧軍第7集團軍的情況同樣糟糕,在俄軍的攻擊下全線潰退,現在我們還無法斷定是否可以和在什麼時候奧軍才能夠停下來重整隊伍……
“因此,據我們觀察,奧匈帝國所面臨的局勢已經了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全面的失敗當然是奧國皇帝和他的總參謀長本人沒有估計到的。因為他們此前一直認為這些是不可能發生的。”
“……俄軍全線越過了奧軍的防線,在奧軍防線上突破了一個大裂口。在北面突破的俄軍在3天內將戰線向前推進了不下50公里,俄軍現已佔領盧茨克。南面實施突破的俄軍成功的向德涅斯特河一線和普魯特河一線挺進,深入了60公里之後,包圍切爾諾維奇。……俄軍攻勢雖猛,並不是全因為其戰鬥力有所提高,因為其面對德軍則情況正好相反,凡由德軍固守的防線,在遭到俄軍進攻之處均未失陷或被攻破,德奧聯軍聯防的戰線因奧軍敗退,德軍而後放棄陣地退走,德軍後撤秩序井然,全不似奧軍亂成一團,因而俄軍未敢追擊。……在俄軍進攻開始的一週內,奧軍被俘者逾100000人,而當月月底之前,被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