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爆發的時候,保守的英**方還認為他們現有的戰鬥機完全可以對付德國人的進攻(只是數量不夠),因此沒有必要打亂現有的生產計劃(另一個不足為外人道哉的秘密是,這會威脅到大量生產“噴火”和“颶風”的那些壟斷集團的先期投資)。這使得英國的噴氣式飛機的研製工作雖然一直在繼續,但進度和規模都極其有限。直到1942年10月,第一架原型機才完成,但在地面滑行試驗和試飛過程中出現了“喘行”和飛機動力不足及不安全等問題,加上英國式的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和管理混亂,險些葬送了英國噴氣式發動機的發展。
直到1943年6月,英國人研製的“流星”噴氣式戰鬥機終於在戰火中蹣跚出世,經過反覆試驗和改進,最終確定了量產機型,但作為英國第一種實用型噴氣式戰鬥機,“流星”還是存在有不少的問題和不足之處。此時英國本土所面臨的局面已經十分嚴重,而且據稱德國空軍正在大力研製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德國空軍的威脅使保守的英**方轉了腦筋,要求生產並裝備部分他們本來非常看不起的只能當做截擊機使用的“油耗子”(fuelhogs,外國說法是“能喝油的豬”),而在第一批“流星”生產出來後,在同德國的BF109和FW190戰鬥機的交戰當中,並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因為“流星”的速度雖然較快,但敏捷性卻不如螺旋槳式飛機,在近距離格鬥中佔不了多少上風。再加上油耗大和“腿短”;新生武器可靠性不佳,使得“流星”不能大規模的裝備英國空軍。而隨後德國開始用V1飛彈大規模的轟炸英國本土,“流星”在攔截V1飛彈方面倒是出人意料的表現出色,“流星”才沒有下馬。隨後,“流星”又贏來了遠渡重洋到異國他鄉作戰的機會。
由於蘇聯空軍在戰場上一邊倒的損失,為了對付有“掃帚星”和“空中剃刀”之稱的中國噴氣式戰鬥機和防止蘇聯空軍崩潰,英國迫不得已將“流星”戰鬥機透過北極航線運到了蘇聯,同時到達的還有一些熟悉“流星”戰鬥機操作的英國飛行員,在他們的訓練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