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8部分

下沒有支撐到最後,在蘇軍不計傷亡的攻擊下,該師被迫退到602高地的山腳下。蘇軍已經在華軍的包圍圈中楔入了一個淺淺的突出部。

儘管蘇軍現在突破了華軍的防線,但無法得到火炮直接而強有力的支援,而且蘇軍從華軍防線上撕開的裂口非常有限,包圍圈內的蘇軍還是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突圍。遭到猛烈攻擊的華軍堅守著一個個“刺蝟”式的陣地,沒有從高地上撤退攻擊部隊,所有的部隊都繼續堅守各個有利的位置。

在人數上處於下風的局面下,華軍的成功堅守充分說明了華軍官兵所採取的戰術對路及戰鬥意志過人,但同時過度疲勞的陰影也開始顯現。一線戰鬥人員的不斷減少迫使第3步兵師師師長劉錚少將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部隊撤退到一個更小的防禦圈內。

只要輸入就能看釋出的章節內容有最新章節更新及時

(一千三百四十一)圍三闕一

為了開啟一條“逃命走廊”,在以前的步兵突擊沒有達到目的的區域,蘇軍指揮官集中了剩下的所有能利用的火炮存貨,決定在投入步兵前先用他們的“戰爭之神”來給與防守者最猛烈的打擊。8。N在這次被稱為“最後的瘋狂”的炮擊中,擔任主角的是蘇軍裝備的132毫米“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以及152毫米ML…20加農榴彈炮和殘存的一切其它口徑的火炮。

由於中國在蘇聯成立之初的西伯利亞戰爭中,蘇聯紅軍吃了中國火箭炮的大虧,蘇聯人在戰後便開始了關於火箭炮及航空火箭的研製工作,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批次生產火箭炮。經過軍工人員的努力,首批批次生產的火箭炮順利地透過了測試,但各方面效能同中國現役火箭炮相比仍有差距,特別是在射程和精度上。從那時起,火箭炮便開始批次生產並小規模裝備部隊。初期的一般編為獨立迫擊炮營或連(為了保密,不用火箭炮的名稱,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但是炮架上有一個代表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的K字,蘇軍便稱其為“喀秋莎”),一般在戰鬥中主要用於“堵口子”。堵住了就用火力支援步兵反擊;堵不住則可以利用良好的機動效能撤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軍在東西兩條戰線上都使用了火箭炮,尤其是在西線,蘇聯人的火箭炮讓德軍吃了不少的暗虧。但蘇聯人很快便在實戰中發現,他們裝備的BM…13型火箭炮在泥濘路況下的越野機動性不夠,於是便想開發一種履帶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夠搭載132毫米火箭發射架的履帶底盤只有T40水陸坦克底盤,此外還將一些火箭炮安裝在了拖拉機上。由於這些笨傢伙在機動作戰中根本無法跟上部隊,因此都沒有定型和批次生產。這些亂糟糟的火箭炮反映出了蘇聯當時面臨的近乎山窮水盡的境地。由於火箭炮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蘇聯人開始不惜一切代價尋找可以利用的底盤。這時美國人來幫忙了。在北極航線開通後,大批美援物資源源不斷的透過英國運抵蘇聯。其中最珍貴的當屬各種運輸車輛了。美國的通用卡車的效能比蘇聯自己的卡車好的多。因此蘇聯1943年以後生產的火箭炮幾乎都是以通用卡車為底盤,此外,蘇聯人還在美國卡車底盤上生產了36聯裝、48聯裝以及72聯裝的火箭炮。此外,蘇聯人還研製出了一些裝在摩托車和摩托雪橇上的另類“喀秋莎”。對於缺乏足夠震撼性武器的蘇軍來說,“喀秋莎”常常被當做壓箱底的寶貨,用在關鍵時刻,象這一次的突圍行動,蘇軍就集中了各集團軍所有的火箭炮,準備用它們砸開華軍的防線。

天空陰沉沉的,濃雲密佈,密集的彈幕彷彿要一下子將華軍陣地上一切生命全部毀滅一樣,蘇軍猛烈的炮火轟擊竟然持續了4個多小時,將包圍圈內所有庫存的炮彈幾乎全部打光,很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氣勢,給華軍的防禦工事和障礙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預先佈置在陣地內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儘管如同地震般天搖地動,使得所有的華軍都鑽進了掩體或地下室深處蜷縮起來躲避炮擊,但華軍官兵們都明白,這個前奏結束後即將迎來的是如同潮水般湧來的蘇軍步兵,當然,也許還會有些坦克。

在炮擊停止後不久,蘇軍的步兵和坦克的協調進攻如期而至。蘇軍步兵進攻開始的長長的“烏拉”聲再度響起。疲憊不堪的華軍再次進入防禦陣地,旋開手榴彈柄上的發火帽,步槍子彈上膛,彈帶接入35式通用機槍,然後就注視著前方。反坦克炮和榴彈機槍被推入陣地並隱蔽起來,炮口對準了敵人進攻的發起方向。很快,穿著黃色制服的蘇軍步兵又開始在華軍哨兵望遠鏡中出現,人數